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踏访56个民族专题 > 正文

穿时装住高楼 生活在都市中的毛南人(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0日01:30 生活报
穿时装住高楼生活在都市中的毛南人(组图)

图为毛南风光。本报记者 王承旺 摄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穿时装住高楼生活在都市中的毛南人(组图)



  穿时装住高楼 生活在都市中的毛南人

  毛南人大部分居住在以茅难山为中心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县上南、中南、下南一带,少部分分散居住在南丹、都安等县。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毛南族人口数为107166。由于长期和壮族、汉族等民族杂居,毛南人固有的民族特点已经不明显了。

  提起毛南族,人们就会想到象征着其民族“族宝”的花竹帽,可惜记者在走访时并没有见到花竹帽,不过,记者有幸听毛南人讲起了关于花竹帽的动人故事。

  “族宝”花竹帽

  在毛南族聚居的广西环江县下南乡古周、干孔两个垌场的东南面,有一座高高的石山峰,山的顶端有个大圆洞,从洞口看蓝天就像一轮圆月挂在那一样,毛南人将此垌场称为 “干孔”。

  很久以前,在石山峰的山脚下,有个美丽而贤惠的毛南族姑娘,名叫潭灵英。父母在她8岁时就去世了,只剩下她一个人过着孤苦伶仃的日子。她学会了耕田,织布绣花更是她的拿手绝活。灵英到了十七八岁,很多人托媒上门向她求婚,但她认为,一定要找一个长得英俊而又勤劳勇敢,跟自己相配的丈夫。

  有一年,北方大雨成灾,有个叫阿金的汉族青年逃荒来到干孔垌场。阿金20岁,身材高大,长相十分英俊。他在距离灵英家半里远的半山腰搭个草棚住下。

  阿金很勤劳,每天很早就上山开荒,天黑后才回来,一年之间便开了大半座山的荒地,五谷瓜果样样都种。灵英的地恰好与阿金的地相邻,两边地里的农作物都同样茂盛,两人都因对方的勤劳而彼此倾慕。次年清明节后的一天,阿金戴了一顶自己编的雨帽上山刮玉米地,灵英也在山上。晌午过后,下起倾盆大雨,阿金急忙叫灵英到他的雨帽下避雨,雨停了,灵英仰起头来看着那帽子:“啊,顶卡花(毛难语:花竹帽),多好看啊!”“这是我自己做的,不嫌手工粗笨就收下吧!”阿金说着便把帽子戴在灵英的头上。晚上睡觉,灵英把“顶卡花”挂在床头,半夜醒来,摸一下帽子,心里就甜滋滋的。不久,这对情人便幸福地结合在一起了。从此“顶卡花”便成了毛南族姑娘不可缺少的装饰品了。如今,“顶卡花”被誉为毛南族“族宝”,但令人遗憾的是,目前,会编织“顶卡花”的人实在是屈指可数。据了解,编一顶“顶卡花”要花六七天时间,售价才70元,平均一天只赚10元钱,所以许多毛南人认为以此谋生得不偿失。

  毛南地区牛粮之乡

  毛南人多数能讲壮语和汉语,通用汉文。毛南族自称“阿难”,意思是“这个地方的人。”从宋代开始,在汉文史稿中记载,今广西环江县境内先后有“茆滩”、“茅滩”、“冒南”等地名。岭南百越支系有地名与族名合一之俗,毛南族也是以地为名。解放后,称为“毛难族”。八十年代根据本民族意见将“毛难族”改称为“毛南族”。

  毛南族人以同姓同族聚居,村落依山而建。除少数地方山间有小溪、泉水外,绝大部分地区都靠降雨补水,为此许多人不得不钻进深而险的岩洞中取水。因为缺水,毛南人还曾在歌谣中唱道:“毛南年年为水愁,旱死禾苗渴死牛。”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毛南人的生活,动员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修渠灌溉,解决毛南人吃水难的问题。

  由于毛南族人民一直生活在重峦叠嶂间,耕地狭小,他们惜土如金,有“土能生黄金,寸土也要耕”的俗谚。毛南族人很早就从事农业生产,较早地使用了铁器。

  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实施科学种田,精耕细作。“毛南菜牛”由于采用科学饲养方法,产量大增。毛南族地区被称为“牛粮之乡”,饮誉四海。

  都市气息浓郁

  毛南族人聪明、勤劳,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辉煌的文化艺术。毛南族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相当丰富,真实地反映了毛南族人民的道德观、价值观和艺术修养。《盘古的传说》、《顶卡花》、《七女峰》、《恩爱石》等为毛南族人民世代传颂。毛南族民歌也别具有一格,内容丰富。男女青年唱的情歌,七字一句,八句一首,叫做“比”,因两句之后有一尾音“罗海”,故又叫“罗海”歌。在喜庆嫁娶节日对唱的五字一句、八句一首的祝贺歌,称为“欢”。由一人独唱、叙述历史故事和祖先来源的叙事歌,则以七字为一句,四句为一首,若干首为一组,叫做“排见”。同时还流行“毛南戏”,多是一些反映古代劳动人民的斗争生活、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和民间传说的传统剧目。

  如今,毛南族的许多家庭已经使用上了现代化的家用电器,二三层的小洋楼也随处可见。走在大街上,穿着时装的男男女女,让人很难分辨出汉族、毛南族。毛南人无论从服饰上,还是生活方式都已经完全都市化了。

  本报记者 孙殿喜

  相关专题:踏访56个民族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