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晨报 > 正文

“稀土之都”的梦想(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8日11:00 内蒙古晨报
“稀土之都”的梦想(图)

稀土高新区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内蒙古晨报报道 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邓小平同志生前曾风趣地打了这个比喻。江泽民同志也曾经把稀土称为21世纪宝贵的“战略物资”。在全国的53个国家高新区中,包头稀土高新区是中国惟一以特色产业名称命名的高新区,也是内蒙古自治区惟一的国家级高新区,稀土产业一直是包头稀土高新区的支柱产业。如今,坐拥全球70%以上稀土资源的包头市,正在倾力打造“中国稀土谷”,对于经济相对滞后的西部,这将是难得的发展机遇。

  ★筹建“数字工业园”台前幕后

  7月17日,包头稀土高新区管委会和中国自动化学会经济与管理系统专业委员会在北京科技大学会议中心共同组织召开了项目方案及其可行性报告的专家评审会。在会上,《“包头稀土高新区数字工业园”信息系统工程总体规划方案可行性报告》通过了专家评审。

  专家对《“包头稀土高新区数字工业园”信息系统工程总体规划方案可行性报告》进行认真讨论后一致认为:该方案从包头稀土高新区数字化建设的实际需求出发,明确提出了建设包头稀土高新区数字工业园的八大工程项目,是正确的、切实可行的,满足了用户的需求。该方案根据包头稀土高新区的财力、人力和物力的实际情况,提出将园区数字化工程项目分期建设的设想,每期建设时间约1—2年,并对一期工程项目提出了建议,该建议任务明确、目标清晰,可实施性强,可充分保证包头稀土高新区“数字工业园”总体建设目标的实现。

  随着包头稀土高新区“数字工业园”各类数字化项目逐步建成,包头稀土高新区的投资环境、企业生产和运营环境、园区内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必将发生巨大的变化,对吸引国内外各类高新科技投资项目,将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专家们建议项目实施单位包头稀土高新区管委会应尽快深化“数字化工业园”第一期工程项目的设计,并且按照建设部“四节”要求(节能、节地、节水、节材),扎实建设好绿色环保、智能化的“数字工业园区”。

  随着包头稀土高新区“数字工业园”各类数字化项目逐步建成,包头稀土高新区的投资环境、企业生产和运营环境、园区内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必将发生巨大的变化,对吸引国内外各类高新科技投资项目,将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稀土谷”的深远意义

  包头稀土高新区位于享有“世界稀土之都”美誉的内蒙古包头市。包头稀土高新区发展稀土产业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稀土资源占世界已探明储量的75%以上、全国的90%以上。2004年,在包头召开的“2004国际稀土研究与应用研讨会”上,为了进一步搞好稀土的开发应用,促进稀土产业链向下游发展,包头稀土高新区首次提出了建设“中国稀土谷”这一战略构想。

  据介绍,建设“中国稀土谷”的总目标是,从现在起到2010年,把包头稀土高新区建成我国乃至世界稀土新材料的研发、生产、信息、贸易中心。具体要使高新区内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30%以上,总量突破400亿元,其中稀土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到工业总产值的70%左右;聚集一批优秀的科学家、企业家和投资家,依据全国已有的稀土科研机构,建设一批国家级的重点实验室、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形成强大的稀土开发应用技术创新体系;以包头大学稀土与材料工程学院(正在组建当中)为主,联系全国其他与稀土技术有关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形成自主的技术与人才培育体系;把园区面积拓展到49平方公里,建设教育园、科技园、创业园、产业园、生活服务园五大园区,形成市政公用设施全面配套,绿化面积超过30%,环境优美、交通便利、服务完善、具有稀土特色和丰富创业文化内涵的科技园区和文明社区。

  事实上,建设“中国稀土谷”这一宏伟目标并非“纸上谈兵”。除了资源优势外,包头稀土高新区发展稀土工业还有诸多优势,比如诸多专业科研院所和稀土专家、科研开发人员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以“稀土高科”为龙头的稀土企业集群为发展稀土产业提供了物质基础;一大批具有巨大稀土应用潜力的特大型企业为发展稀土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包头市40多年来形成的冶金、机械、化工、能源等综合工业基础,为发展稀土产业提供了完善的配套协作能力等等。

  有关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已成为最大的稀土生产国、稀土加工国、稀土出口国和稀土消费国,在世界稀土市场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的稀土产业迅速发展,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建设‘中国稀土谷’不仅可以进一步搞好稀土的开发和应用,对包头乃至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优化具有深刻的战略意义,而且可以进一步提升我国稀土工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建设‘中国稀土谷’,不仅会对发展包头市和内蒙古自治区的地区经济发挥重要作用,而且能够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对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产生很好的推动作用。”

  ★“稀土之都”终结“专利之痛”

  发达国家通过知识产权的创造、占有、许可、转让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相比之下,我国在高新技术领域拥有专利少,特别是稀土功能材料及应用技术中原创性专利少。目前,包头市稀土企业超过100家,稀土产业已成为包头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保护稀土知识产权也成为了包头市知识维权的重要任务。

  “专利之痛”的深刻教训使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意义,包头稀土高新区的不少企业已经既注重专利数量和质量,又注重研究国外专利战略,自身也在学习运用知识产权战略。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国成表示,发展终端产品是“中国稀土谷”的一个特色,不能只作为稀土的初加工基地,而是要把稀土做成应用器件,提高利润才能更大限度地体现出稀土的价值。张国成认为,发展稀土产业是一个长远打算,要注重出口贸易,但要赢得市场,就要控制出口量和出口价格,避免被国外控制市场。

  2004年提出“在包头稀土高新区建设中国稀土谷”建议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廉等人,也纷纷开始为包头的稀土产业发展出谋划策,周廉认为,“包头要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必须考虑如何在铜、铝等产品中加入稀土,形成产业链,把资源优势真正转化为经济优势。只要把稀土产业群做大做强,‘稀土之都’自然会在国际稀土产业的舞台上占得一席之地,包头的稀土企业也会在国际化的竞争中赢得主动。”

  目前,稀土高新区紧紧围绕稀土产业发展这一主题,在稀土研发、生产、利用上大胆构筑,创建七个研究中心,打造稀土原材料生产、稀土新材料生产、稀土应用产品生产、稀土人才培训、稀土研发等五大基地。根据《建设“中国稀土谷”基本构想》的建设目标与内容,争取用10—15年的时间,以发展稀土新材料及应用器件为主要方向,形成巨大的相互关联的产业群落和研发体系,以稀土高新区主办各类全国或国际性的稀土学术、贸易交流会,营造特定的创新机制和文化氛围为契机,将包头稀土高新区建成中国乃至世界的稀土生产、研发、贸易、人才、物流、信息中心。

  记者亦从包头稀土高新区获悉,2005年在招商引资方面稀土高新区积极制订发展目标, 全力打造“中国稀土谷”,即 “紧紧围绕‘五个基地’、‘一个中心’、‘六条产业链’的发展规划,充分发挥资源、品牌、政策、环境等优势,引进和实施高新大项目,扩大投资总量,拉长产业链条,实现稀土优势产业及招商引资的新突破。”

  ★中国西部崛起“中国稀土谷”

  随着中国成为全球重要的“制造基地”,发达国家与地区的制造业正在向中国转移,特别是与稀土相关的产业向包头稀土高新区的转移尤为明显。东方希望投资150亿元稀土铝电一体化企业、宁波韵升投资2.4亿元钕铁硼企业、日本昭和投资15亿日元的钕铁硼合金企业、日本三德投资14亿日元电池材料企业、法国罗地亚投资3000万元的稀土加工企业、日本清美与稀土高科投资5000万的抛光粉企业、美国OEC与稀土高科合资共同投资8亿人民币的镍氢电池生产企业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稀土企业纷纷落户稀土高新区,已形成了以“稀土高科”为龙头的稀土企业集群和以稀土为特色的“稀土应用产业园区”。

  在稀土科研方面,高新区有稀土研发机构13家,在全国稀土行业中极具影响力,在钕铁硼永磁电机、稀土磁选机、稀土高温发热材料、稀土大磁致伸缩材料、稀土传感材料等方面具有国内领先的技术和产品。同时,稀土高新区还建有高新技术孵化中心,高新区每年扶持5-10家稀土企业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为稀土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以稀土深加工、稀土新材料、稀土应用器件产品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使包头稀土高新区成为稀土应用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基地。于“硅谷”、“光谷”之后,“中国稀土谷”悄然在中国西部包头崛起。目前,包头稀土高新区初步形成了6条以稀土为主要环节的产业链条,为使这些产业链不断延伸和完善,园区制定了中长期招商规划,并把今后的招商重点项目放在了五大产品上,主要是稀土催化剂、稀土玻璃、稀土永磁电机、稀土发光材料应用产品和稀土电池。这些产品在稀土新功能材料的应用领域极具潜力和优势,发展空间广阔。

  稀土高新区将依托包头稀土资源的巨大优势,把这一被称做“工业维生素”的神奇元素带进工程机械、生物工程、铝及深加工等八大产业当中,加大科技政策的扶持力度,建立科技创新体制,引进发展前沿项目,从战略性的角度做大做强稀土产业,建成以稀土为中心的新材料产业及相关产业群基地,打响“中国稀土谷”这一品牌,迎接“中国稀土谷”灿烂的明天。

  相关专题:内蒙古晨报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