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晨报 > 正文

中国乳都系列报道--新城市品牌的魅力解读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3日14:12 内蒙古晨报
中国乳都系列报道--新城市品牌的魅力解读

正在腾飞的呼和浩特 内蒙古晨报记者 王炬炜摄影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内蒙古晨报报道(记者 唐捷 实习生 唐倩) 8月12日,来自区内外的数十位专家学者相聚青城,就呼和浩特城市发展与土地创新的话题展开论谈。专家学者们认为,这几年随着呼和浩特城市建设力度加大,首府独特魅力已经彰显,这里正在成为国内外投资商瞩目的热土。

  ★数字解读:GDP背后的引力

  今年6月26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所、清华大学

房地产研究所、中国指数研究院共同完成了2005年中国房地产开发投资环境吸引力十强城市报告,报告中,呼和浩特房地产投资环境吸引力排在北京、上海、广州、南京四大城市之后,名列第五,吸引力超过了深圳、天津、青岛、宁波和重庆。呼市这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塞北城市为何一下子会有这么高的荣誉?

  让我们用一些数字来说话:呼和浩特从1998年到2003年的五年间,全市GDP和规模以上工业经济增长速度在全国42个中心城市中连续三年位居首位;呼市2004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85亿元,GDP达到600亿元,财政收入65亿元,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05万元;今年计划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50亿元,GDP达到850亿元。快速增长的固定资产投资仍然是呼市经济发展的主要拉动力量。经初步测算,1-6月份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395亿元,很有希望在年底突破800亿元。以乳品加工为主的食品业以及电力、电子、制药、冶金化工等五大产业实现的增加值占到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0%以上;如意、金川、盛乐和托电四个工业园区实现工业增加值占到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0%;全市重点培育的20户大企业实现的销售收入占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的80%以上。

  上半年,呼市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223亿元,增长速度达29.9%。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达到58.7%,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交通运输业、现代物流业、房地产业等行业发展都比较迅猛。服务业作为首府城市最具优势的产业对全市国民经济的贡献日益突出。

  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明显提高。

  ★政策解读:区位优势的潜力

  呼和浩特市副市长吕慧生说,呼和浩特市是我国北方重要的沿边城市, 是北京向西部地区辐射、推进过程中的第一个省会级城市,肩负着作为华北与西部联系“承东启西”桥头堡的区位作用。呼市与俄罗斯、蒙古国便捷的交通联系和密切的社会经济往来,使其成为我国北方对外经济联系和国防安全的重要基地,具有发展为北方内陆重要国际性城市的区位条件。

  ★作为少数民族首府城市和沿边开放城市,呼城市解读:功能的日臻完善

  从新中国成立到上世纪70年代,呼市的城市规划几乎一片空白。1974年编制的规划中,到2000年呼市的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65平方公里,城区人口50万。而实际上,到1998年,呼市的城区面积已达到81.1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达到71.2万。规划的滞后使呼市的建筑就像“补丁摞补丁”,城市没有“呼吸”的空间,拥挤的城市失去了都市的大气与灵气。

  1997年,呼市重新规划,结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历史;1999年,在“拉开城市框架,拓展城市空间;完善基础设施,增强承载能力;加快新区建设,提高城市品位;全面改造旧区,改善人居环境;保护名城风貌,创建园林城市”建设思路的指导下,呼市掀起了新一轮城市建设高潮,短短几年间,城区面积扩大到了目前的12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增加到150多万人。

  跳出“就城市论城市”的圈子,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城市,决不能让滞后的规划阻挡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让城市变得舒展大方是呼市这几届政府的建设目标。对此,呼市确定了壮大中心城区、重点发展周边旗县城区化水平、逐步形成大都市格局的总体构想。按照这一构想,到2020年,呼市的城市人口规模要达到260-280万人,规划建设用地面积达到260-280平方公里。而呼和浩特市自2000年至今已建成上百栋高层建筑,城区面积由原来不足60平方公里扩充到140余平方公里。

  “完善总体规划,充实分区规划,明确详细规划,雕琢具体设计,把好每一个社区、每一栋建筑物、每一处游园绿地的设计关。”自治区党委常委、呼市市委书记韩志然说,“我们提出到2007年呼市的城市建设水平要在全区争第一,今后全市所有新建的建筑和小区都必须进行严格的论证和高水平规划,必须服从城市整体布局,要树立整体概念,科学规划、严格把关,做到建一座成一座,建一片成一片,使我们的城市成为百年城市、千年城市。”拆旧建新、拆平建楼、拆房建绿、拆临扩路的综合整治和改造小街巷工程自2001年实施以来,改造治理了全市95%以上的小街巷,5年共改造小街巷350多条,70%以上的小街巷路面大幅度拓宽;全市90%以上的主次干道得到了改造、扩建和大修,基本形成了建成区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四级道路网络和格局合理、功能配套、纵横交错、四面辐射、通畅便捷的城市道路框架。

  呼市政府曾提出,今年要给老百姓办“三件实事”,即“城中村”的改造、小街巷综合整治、基础设施的建设。围绕“城中村”改造,到目前为止,二环路以内有25个“城中村”开始改造;今年4月15日,总投资9.17亿元的呼和浩特市水环境治理项目全面启动,标志着首府水环境治理将迈上新的台阶。引黄入呼一、二期工程,集中供热二、三期工程,东郊垃圾生化处理厂,污水处理、天然气配气管网建设,城市中心主要道路的电网和电信线网入地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大部分完成并投入运营;年内计划实施的24条城市主干道新建扩建项目已有16条开工,开工的主干道早已通车。二环路预计8月底全线竣工通车。

  ★特色解读:历史文化名城魅力的彰显

  一个城市必须有自己的特色。有着自己特殊文化品格和精神气质的城市肯定是最让人喜欢的城市,也是最让人难忘的城市。

  呼和浩特自古为中国各王朝塞上重镇、漠南通往内地交通要冲和著名的“召城”,市境古城遗址众多,塔寺耸立,198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代古城遗址均已探明,战国云中城、西汉成乐城、拓跋魏盛乐城、隋唐大利城与单于都护府城、唐东受降城、辽丰州城与东胜州城、明归化城、清绥远城,这些古城,或者地下出土有丰富文物,或者地上遗迹可寻,或者沿用至今,用实物写成一部中国北方边塞历史大书。今天仍然可以看到的文化遗存,如昭君墓、和林格尔汉墓壁画、万部华严经塔、公主府、清真大寺、将军衙署、金刚座舍利宝塔等,在全国都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市长解读:塑造有魅力的城市形象

  呼和浩特市市长汤爱军认为,当今世界,城市形象越来越成为城市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内容。一座城市形象好不好,品位高不高,往往直接关系到这座城市人气旺不旺、活力强不强。只有塑造出有文化、有个性、有品位、有魅力的城市形象,才能对外产生吸引力,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集聚,才能对内产生凝聚力,增强广大市民的自豪感,激发市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才能凸显城市的优势,在国内外城市中占据相应位置。

  汤爱军提出,首先,在体现历史文化上,应把历史文化名城的形象塑造好。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城市综合竞争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城市的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世界的名城都是文化名城,无论是古

罗马
佛罗伦萨
、威尼斯,还是现代国际大都市巴黎、布鲁塞尔、维也纳,座座堪称文化艺术宫殿。走进这些城市,就仿佛走进了欧洲历史,各个时期、各种流派的建筑以及城市雕塑交相辉映。呼和浩特市作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北部边疆的战略要冲和边陲重镇。不仅历史文化悠久,文物古迹众多,而且许多文化遗存有着较高的历史价值,近现代文化和革命遗址更是不胜枚举。这些历史文化遗产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宝贵的财富。塑造呼市的城市形象,首先就是要塑造好呼市的历史文化名城形象。这一点,就体现在城市精神的表述语、城市形象标识、城市雕塑上,要让外地客人一踏上呼和浩特这片土地,就能够切身体会到一种厚重的历史文化气息,不用听介绍就能够感受到呼和浩特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的魅力。做到这样,呼市历史文化名城的牌子才算真正树起来了。

  第二,在体现地区特色上,应把塞外草原名城的形象塑造好。如果说城市魅力的基础在文化的话,城市魅力的关键则在于特色。

  呼和浩特市的“特色牌”就是草原文化和民族文化。呼市搞城市形象塑造的主攻方向就是要突出草原文化和民族文化,通过突出草原文化和民族文化来彰显城市的文化个性,使呼市的城市文化在全国各类城市中独放异彩。在这方面,多年来呼市已经做了许多工作,包括建设了一批标志性建筑;一年一次举办的昭君文化节已经成为呼市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品牌;一批优秀民族歌曲传唱祖国大江南北;一批优秀民族文艺作品获国家和自治区大奖。现在正在规划建设一条面积达30平方公里的成吉思汗大街,主要也是为了体现民族文化特色,要把蒙古族民族文化特色融入到城市的每一座建筑中,把城市的楼宇变成一个个特色鲜明的文化符号,使城市特色凸现出来。

  第三,城市现代化是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和城市存在的高级形式。在体现时代特征上,在着力体现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鲜明地区特色的同时,更要体现出一种时代感,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精神,体现出城市的现代化气息。既要通过高层建筑、现代化商业中心以及城市美化亮化绿化来体现,也要通过城市雕塑、城市标识、城市精神表述语等来体现。

  相关专题:内蒙古晨报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