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珠海澳门携手共进期待体制破局(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5日10:41 南方都市报
珠海澳门携手共进期待体制破局(附图)

珠海澳门比邻而居,但是两地的合作之路走得却并不如意。(记者 文波 摄)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编者按 南方网合作推出“反思珠海”讨论专题,读者可在新浪网本条新闻直接点评。 

  深圳发展依托香港,珠海却无法依托澳门

  珠澳如何携手共进成为考验两地政府的难题

  核心提示

  深圳的发展依托于香港,珠海却无法依托于澳门。

  但珠海有没有认真分析和真正利用过澳门的优势?

  远亲不如近邻。过去25年,珠海与澳门的合作之路都做了些什么?珠澳合作的空间在哪里,珠澳如何携手共进?

  如今,澳门特区政府已成立数年,“珠澳合作”已经改叫“粤澳合作”。两地政府为主导的合作已经不在同一个平台上协调。目前来看,构建双方都认可的合作机制已非通过两地努力所能做到。

  特区要“特别能创新”

  据新华社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近日在考察珠海、深圳后强调,经济特区要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积极探索发挥自己功能和作用的新形式、新举措,进一步扩大特区的功能空间,以特别之为,立特区之位。要把保持特区优势的根本着眼点放在增创新优势上。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与时俱进,把“特别能创新”作为经济特区之“特”的基本内涵,总结经验,找出差距,在思想观念、发展模式、体制制度、对外开放、科学技术、企业管理和

城市建设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勇于创新,大胆实践,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民间经济交往曾度“蜜月”

  “踩着厚厚的地毯,给客人端茶送水的时候,没有认为自己比别人低一等,而是陷于了新鲜和兴奋的状态,感觉像进了皇宫。”8月25日,在湾仔海鲜街,面对记者,谈起曾经在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酒店——石景山旅游中心做男性服务员的经历,四十多岁的李俊红仍然记忆犹新。

  “经常打量着澳门人和珠海人到底有什么不一样”。如今,很少有人像李俊红一样琢磨两地人士有何不同,因为澳门同胞常去的湾仔澳门街、湾仔海味市场、酒吧街成了一些珠海人最平常的去处,就像上超市买菜一样。但奇怪的是,较为集中的人流物流并没有造就一个热闹繁华、脱胎换骨的湾仔镇。今天,这个与澳门几乎连成一体的镇,旧貌依然,靠于海边、安隅大山一角,几栋高楼大厦显得有些孤寂,倒是拿着携带证件到澳门销售鲜花的花农,早出晚归,成为湾仔一景。

  能让李俊红有机会打量着澳门人和珠海人的“差异”,缘于珠澳首次在旅游产业方面进行的首次合作。这个被称为在海边石头上签下的全国第一份中外合作合同,拉开了随后珠澳民间经济交往互为唇齿关系的“蜜月”。石景山旅游中心作为中国第一个旅游外资企业的成功运作,树立了两地合作的一个“新样板”。

  珠海市统计局2002年的数据显示:随着两地经济融合程度的深入,澳门人有二成人乐于在珠海消费,每月消费约1.04亿元,其中购物、饮食约占珠海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6.5%。珠海市统计局分析,澳门经济持续低迷,居民收入减少,所以选择在珠海消费。而与此同时,两地的经贸关系更加趋向紧密,经海关统计,珠海对澳门出口占珠海出口商品总额长期位居第二。

  20多年来的合作至今,拱北的口岸广场、步行街、万佳百货等商业旺点成了两地经济交流最大的受惠者。然而,这能代表珠澳经济合作吗?

  它恰恰显示珠澳两地经贸合作仍限于日常生活消费所需的较低层次的商贸合作。

  暨南大学黄乃文博士说:“但从早期的贸易为主逐步扩展到投资、旅游等合作领域,两地合作局限在企业和个人为主体的投资、贸易领域的经济合作,这是属于市场引导的民间经济合作的行为,而非两地宏观、政府层面的深层合作。大工程、大项目等战略合作的缺位,导致两地共存度、关联度仍然不高,影响有限。”

  澳门单薄珠海远攀香港

  “珠海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难与澳门分离。”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郑天祥教授曾深刻解析过两地依存关系:“原本就是为澳门而存在的珠海经济特区,其发展不能回避对方,尽管澳门是那么小。”

  但现实却是,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两本应该互为共存的城市却一直处于不冷不热的状态。

  这种忽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澳门自身在走下坡路,辐射珠海乏力。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

纺织品配额及普惠制的出口优势逐渐被削弱,澳门的优势面临着来自内地的挑战。其时,香港面临产业转移,而珠三角因为劳动力资源丰富、土地资源优势成为承接香港产业转移的腹地,“前店后厂”模式渐成气候,先前澳门成为香港厂商投资首选地的地位渐失。因面积狭小、深水港缺乏,澳门无法与珠海等珠江西岸城市以及西江中下游地区背后的经济腹地经济区域一体化。这让急于发展的珠海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与香港相比,当时的澳门确实不具备比较优势,其经济增长速度80年代为8%,进入90年代以后,竟然徘徊于5%上下。独大的博彩业受限于政策,无法向珠海延伸;劳动密集型的工业规模小,竞争力弱,无法向珠海辐射,这也是珠澳门合作降温的一个客观原因。”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教授周运源说。

  两地开始微妙博弈

  “各自清扫门前雪,哪管人家瓦上霜”。不少珠海学者用这句话来形容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两地关系的降温。但两地关系并非一句“降温”了事。事实上,两地经济合作的步伐不仅明显减缓,而且“各自为战、产业趋同”的现象呈现,造成了两地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缺乏协调,重复建设,消耗了两地资源。

  “两地同是海滨城市,澳门有独有的博彩旅游,而珠海旅游资源特色不明显,但两地没有从区域大局出发,而是受本位主义驱使,执着于本市的利益,与友邻争利,后来也意识到,珠海本身没有赌博业作为支点,仅靠旅游业难敌澳门。这样,珠海在80年代中期被迫放弃了以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的想法。”黄乃文博士描述当时的微妙的博弈:澳门国际赛车场办得有声有色,珠海也去“克隆”一个。当然,最大的败笔就是机场建设大战。

  按照专家学者公认的说法,双方博弈关系,归结于当时澳门仍在葡国政府的无为施政影响下,和珠海市政府经济发展战略决策出现偏差。

  “长期以来澳葡政府对澳门经济的发展就一直缺乏长远规划和策略,抱有自成一统的观念,随着澳门回归的临近,澳葡政府更是缺乏作为,放任自流。”郑天祥说。至于珠海方面,他认为,对澳门的比较优势认识不足,忽视了与澳门的区域性合作,错失了开发横琴岛的最佳时机。

 [1] [2] [3]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