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珠海澳门携手共进期待体制破局(附图)(3)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5日10:41 南方都市报

  两地合作需要崭新体制

  珠澳合作之路经历风风雨雨。1999年澳门回归前,珠海为迎接澳门回归,并为澳门回归后逐步实现珠澳衔接,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做了大量工作。而澳门回归后,澳门特区政府成立,2000年至今,“珠澳合作”已经改叫“粤澳合作”。两地政府为主导的合作已经不在同一个平台上协调。

  澳门科技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黄枝连教授曾专门提出了“第三制度”概念。他举例说明,比如大桥的营造和营运,涉及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而它们的法律体系和规章条例,社会行为及运作模式又各有一套。

  假如真的能出现“第三制”这种理论、实践、模式都有待研讨的制度,珠澳合作的市场要素、生产要素就能自由流通配置。但问题绝非如此简单。

  这种制度创新形成的“第三制度”,如要实现,必然要超越CEPA的框架。但这又必然会涉及到国家管理层面的问题,必然要面对开政策新口子的问题。

  如此看来,珠澳合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反馈·精华

  “珠海发展高科技,已经比不上同属珠三角经济圈的广州、深圳的产业基础和科技配套。珠海,仍然存在着一个实现‘工业化’的重要任务。没有完成工业化,珠海就无法构筑大中型城市的经济基础。但珠海要发展工业,在短时期内已经难以赶上周边的顺德、

东莞等城市。珠海天生丽质、环境优美、
城市规划
相对超前,具有发展大旅游的资源优势,这是珠三角其他城市所无法企及的特色。珠海可以在大旅游的格局下,培植具有珠海特色的产业基础——总部经济”。

  珠海市地方税务局 文英

  “关于城市定位,经济发展是硬道理,脱离经济发展的旅游业是无本之木。深圳经济发达之后,旅游业也一直很发达。虽然它没有珠海这么多的自然旅游资源,但通过人工开发做的世界之窗和欢乐谷十分成功,这都归功于深圳的经济发达。”

  媒体从业者 毛先生

  预告

  交通问题是珠海最富争议的话题,在过去25年里,珠海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中取得哪些成就,又存在哪些不足?本报明天推出珠海经济特区成立25周年大型系列报道——“反思珠海”之珠澳合作篇。敬请垂注。

  邓维龙:不符合特区精神的就要反思

  “不符合特区精神的就要反思。”昨天下午,在常委扩大会结束后,珠海市委书记邓维龙,副书记王广泉,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黄晓东特别约见本报驻珠海记者站负责人时说。

  邓维龙表示,他很关注本报“反思珠海”的相关报道,也知道报道引起了很大反响,不管是报社还是市民,大家积极参与讨论本身就说明是对珠海的热爱。他表示希望大家讨论时能结合时下学习温家宝总理重要讲话精神的活动,重点讨论“特区人精神”,“不符合特区人精神的就要反思”。他还建议,要对那些积极参与讨论,提出真知灼见,提出富有创造力建设性意见的市民和组织给予一定的褒奖,要鼓励大家对珠海真挚热爱之情。要通过讨论,让全珠海人进一步弘扬特区精神,闪亮特区牌子。

  王顺生:珠海人要重振特区精神

  本报9月13日、14日推出的“反思珠海”系列报道,不仅在珠海市民和远在广州、深圳等广东各地的“老珠海人”心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也得到了珠海市委副书记、市长王顺生的高度重视。

  在昨日下午召开的贯彻落实温家宝总理考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的座谈会上,市长王顺生在讲话中提到,这两天,南方都市报的两篇“反思珠海”报道不仅反映了珠海经济特区25周年以来的经济成就,也报道出了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这值得所有珠海人去深思。王顺生还表示,南方都市报的这组报道本身很不错,无论是讲成就还讲问题,都是对珠海的关心和爱护,其中提到珠海存在的一些不足,有利于大家去思考、去解决。

  会后,王顺生还对本报记者说,这个报道做得比较好,将珠海的不足报道出来,目的是为了鼓劲,要焕发市民的激情,要鼓舞士气,重振特区精神。

  特区建设者都是英雄

  访珠海市政协副主席周本辉

  昨天上午,在珠海市政协,记者采访了市政协副主席、原珠海市副市长周本辉。1979年珠海建市起他就到了珠海工作。回顾珠海经济特区25年周年的建设历程,周本辉颇有感慨。

  关于珠澳合作:双方都想合作,程度越深越好

  珠海与澳门的合作,最开始是民间自发的小额贸易,后面才上升为政府主导的两地经贸合作。一开始的小额贸易走得很顺,珠海有相当一部分人靠这个发了财,过上比较“洋气”的生活。澳门回归后,民间自然的交往开始上升为政府主导层面的交往。

  有一点必须明确,珠澳双方都想合作成功,而且程度越深越好。但珠澳合作一直没有深层次、全方位的合作,其中存在的问题,说到底是政策壁垒。

  关于珠海的机遇:最大遗憾是没有用好资本市场

  珠海有过很多机遇。第一次大的机遇当然是特区的成立。当时划定特区主要依据两点,一是近港澳,二是华侨众多。我做过珠海的侨务工作,珠海有30万华侨。第二个机遇就是1984年前,当时没有什么宏观调控,信贷资金充足,是最好筹资搞基础设施建设的几年。深圳抓住了这个机遇。中央各部委办都带着资金和项目到深圳开发,从蛇口到福田都是这样的项目,当时深南大道最有趣的是道路各修一段,有的宽有的窄。等到我们珠海觉悟的时候,已经晚了。

  珠海失去最大的一个潜在机遇是香港、澳门回归前的几年,资本市场掀起红筹股的浪潮。我们不会利用,如果把珠海市优质的国有资产打包到香港发行红筹股,融到资金再来搞建设,相当于我们两个月内可以把珠光变成第二个“李嘉诚”。

  关于特区精神:敢闯敢干的精神非常宝贵

  特区25年最大的贡献就是为国家的改革开放成功试验,为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功试验。当初特区的建设非常艰难,没有任何经验可循,要“杀出一条血路”。梁广大同志是全身心扑在特区建设上,为了珠海深水港的建设,他翻山越岭到高栏岛实地考察。不要以成败论英雄。当时敢作敢为,敢闯敢干的精神非常宝贵。梁广大是英雄,所有参与建设的人都是时代英雄。

    相关报道:广东珠海遭遇发展瓶颈 25年失去多少机遇  

    相关报道:珠海25年来五易城市发展定位 支柱产业发展曲折

[上一页] [1] [2] [3]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