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京华时报新闻摄影五年展专题 > 正文

组图:天使抵京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6日12:51 京华时报
组图:天使抵京

天使抵京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组图:天使抵京

天使抵京


  2003年4月30日,来自第四军医大学、新疆军区、第三军医大学的近200位援京医护人员乘坐飞机陆续抵京,进驻小汤山医院,参加首都对非典的围剿战役。 本报记者 赵勇 摄

  采访手记:她的眼神打动了我

  2003年4月30日,北京的非典疫情喧嚣尘上,大有愈演愈烈的架式。在这一天,来自
全国的1200名援京军医的第一批200人将抵达首都,进驻刚刚落成的北京小汤山医院。

  得知这一消息,我前往首都机场进行采访。刻划人物而非记录场面,这是我首先确定的拍摄方向,但是刻划谁?怎么刻划?却令我一愁莫展。。。我还没有想好拍摄方案的时候,这时援京军医的大部队已打着红旗从机场大厅出来了。看着这些军人列队而出,一样的绿军装,一样的白口罩,我简直有些无从下手了,忽然,我发现列队出来的军人居然百分之九十都是女兵,一样的短发,一样的白口罩,一样的年轻,一样明亮的眼睛!灵感突然闪现,对,就拍女兵,肆虐的瘟疫和年轻漂亮的女兵联系到了一起,美丽面对丑恶、弱小面对强大,形成强烈的反差,而且女人的眼睛会说话,我就拍摄这样一双明亮的女兵的眼睛!

  于是,我迅速换上70--200镜头,在擦身而过的队伍中搜寻着,很快,我就发现了目标。随大部队行进过来的队伍中,一名个子不太高的女军医,看起来很年轻,帽沿下露出微微卷曲的短发,白口罩上面露出一双明亮而深遂的眼睛。她的眼神中透射出一名军人的自信和坚定,同时在这双眼睛中我也能看到她对这环境的陌生感和对严峻局势的不安。我迅速向后跑了几步,对准目标按下快门。。。等我确认照片拍摄没有问题后,发现这名女军医已经上了大轿车,于是我费了半天劲找到她,并隔着车窗对她进行了简短的采访并留下了她的手机号,这时我知道了她叫刘海燕,23岁,第三军医大学重庆新桥医院的护士,这是她第一次来北京。

  第二天,这张照片《天使抵京》在京华时报头版刊出。在随后的一个多月里,我跟刘海燕通过几次电话,了解了一些她在小汤山医院里工作和生活的情况。由于这样一个特殊时期的特殊采访,在加之我们随后的几次通话,使我对刘海燕多了几分关注,想知道她在这段特殊时期的心路历程,当然,也很想知道她到底长什么样。

  正是这样一个想法,促成了《别时现芳容》的拍摄。6月中旬,北京非典围剿战役已近尾声,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北京解除疫区。6月23日,刘海燕要离开北京了,我想,也终于到了海燕露出真面目的时候了。这天,我来到了机场,心中有几分期待,说实在的还多少有点紧张。终于,海燕在我面前现身了,她那灿烂的笑脸,那明媚的眼神,那青春的气息都象劫后六月北京的初夏那样美丽,那样令人心情舒畅。海燕要走了,在进入候机大厅前的那一瞬间,海燕回身跟我们送行的人挥手告别,这时,我按下了快门。。。

  点评:第三军医大赴小汤山女军医刘海燕阳光般灿烂笑脸给多少读者以温馨和美好,一位老人给本报打来电话:“你们一定要告诉我她的电话,我要接她来北京好好玩一趟,所有的费用我出。”

  这两张照片之所以成功,在于记者对大新闻事件中如何提取新闻点的把握。很多次采访,我们有的记者到了现场,这也想拍那也不放,面面都想俱到,结果都是面上的东西,大而无当,使用时编辑无法提炼出新闻点来。

  作个假设,赵勇在拍《天使抵京》时,拍一些场景,而不是敏锐观察并扑捉到这个点,别说成为一张非典时期好图片,恐怕见报都成问题。

  4月30日,北京疫情严重之时,子弟兵弛援京师,解患者于危难。那张照片中,露出的眼睛透露出军医的凝重、坚毅和美丽,眼睛下的“大口罩”则说明了情形的危急。记者的思路很明确,提出一种悬念:美丽军医将面对残酷疫情,她会怎样?她会倒下吗?55个日夜过去了,北京迎来全面胜利,她和她的战友们踏上归程,即将告别时回眸一瞬,展露出灿烂笑颜。

  55天,由抗击到胜利,由凝重到笑颜,前后两张图是对特殊时期北京特殊历程的最好解答。

  相关专题:京华时报新闻摄影五年展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