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旦:民间感恩感动中国(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3日14:13 燕赵都市报 | |||||||||
7月17日上午,唐山赴山东兖州省亲的张福光、李占兰夫妇终于见到了盼了30年、想了30年的救命恩人。 没有人发起,没有人组织,唐山人走出了家门,去寻找自己思念了30年的那位军人、医生、护士……(本报记者王文康 摄) 1976年7月28日,唐山,惨绝人寰的自然灾害让太多的人一夜间失去了亲人或与亲人失散,成为众多唐山人心中永远的痛。然而废墟上,随着高温蒸腾的,还有滚烫的“亲情”:10余万解放军战士赶赴唐山搜救;5万名医护人员和干部群众救死扶伤及运送物资支援;10万名重伤员被转移到外省治疗…… 对一个人来说,30年是漫长的。然而,那些曾在黑暗中抓到过温暖的手的人们,对
于是,一双废墟上接生的手、一双抠掉了指甲的手、甚至是一双递过一个西红柿的手,都引发了已经持续30年、并且还将持续更多年的思念与寻找。没有人发起,没有人组织,唐山人就这样走出了家门,去寻找自己思念了30年的那位军人、医生、护士…… 走出“家门”去感恩 3月1日上午,唐山市书法家张信东先生,载着30年来唐山变化的记录,从唐山市纪念碑广场出发,开始了他“以艺报恩”的感恩之旅。“大地震时我被砸在废墟下,是亲人解放军把我从废墟里救出来。而像我这样被救的人,在当年何止是千千万万哪。所以,只要头顶有红星闪烁的人,就都是我们的亲人;只要当年给唐山人捐过一件衣服、一双鞋子、一个馒头的人都是唐山的恩人。” 4月9日,唐山地震孤儿张晓东启程了。他骑自行车到洛阳,去看望当年待他如亲人的医护人员。在那场灾难中,张晓东家中7口人中只有一个姐姐和他幸存。“是洛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救治了我,他们像对待家人一样照顾我的生活,让我早日康复,给了我无尽的温暖!”张晓东说,“受人滴水之恩则当涌泉相报,这个涌泉,不一定是厚重的礼物,却一定要说声‘谢谢’!” 4月23日,8名唐山大地震幸存者也出发了,“做此安排,也就是想让人们记住这种‘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做到永不忘记。” 30年恩情满人间 “没走出去之前,一直担心当年的恩人们淡忘了这份由灾难带来的恩情,毕竟过去30年了。”第一个走出唐山的张信东这样说。但事实证明,这份情不是随时间淡出记忆,而是历久弥新。 保定:一位77岁的老军人听说张信东是唐山的“感恩使者”,非常激动地拉着他的手回忆起了往事。当年,老人曾奉命来唐抗震。之后,部队出了一本抗震画册,老人一直保存着。他还特意指着一张照片对张信东说,“看,照片里这个军人就是我。” 石家庄:若不是身体条件所限,一位古稀老人差点就成了张信东感恩之旅的伴儿。韩素兰今年71岁,当年她在石家庄上班,老家的亲戚全都在唐山。得知唐山地震的消息后,她当时就傻了,妈妈怎么样,弟弟妹妹怎么样?后来,她收到了唐山大弟弟寄来的一封信,才知道全家有11名亲人已经遇难。“当时我妈妈被砸断了胳膊,转到石家庄260医院治疗,医生护士对她照顾得无微不至。张信东代表唐山市民来石家庄感恩,太有必要了。许多唐山人的命都是恩人给的,我也想和张信东一块去感恩。” 上海:6月24日,上海《新民晚报》刊登了关于张信东的《恩人,我要给你鞠一躬!》一文后,短短两天内,45位读者打来电话,其中大部分人曾是上海医疗队的成员和随部队赶到唐山救援的上海兵。 当年华东医院妇产科助产师唐臆萍,就是第一批医疗队的成员。她和其他11位医护人员一起,7月29日晚就抵达了唐山,驻扎在开滦煤矿研究所附近。那是震后第3天,有人用担架抬来一位孕妇。原来,地震发生时,孕妇正在附近一家医院内待产,就在医院大楼坍塌前,她从5楼纵身跃下,侧面着地,奇迹般仅受轻伤。眼看孩子就要降生了,唐臆萍当即决定露天接生。孕妇躺在铺着报纸和塑料布的地上,唐臆萍跪在旁边。天黑了,有人拿来了煤油灯。微弱的亮光下,一个男婴出生了。此时,跪了整整5个小时的唐臆萍已经站不起来了。说起这段往事,唐臆萍很遗憾当初没有记下孩子母亲的联系方式,“如果有机会重回唐山,我希望能找到这个亲手接生的孩子。” 在上海,有4位读者应邀到了新民晚报社,张信东当场泼墨挥毫,以艺报恩。大家还相约,有机会一定要重回唐山。 锦州:7月10日上午,在驻锦某部队干休所里,张信东看望了某师副参谋长、当年率领部队第一个赶赴唐山大地震现场的吕效荣老人。在此之前,张信东让妻子带着自己的儿子也赶到了锦州。面对85岁高龄的吕效荣老人,张信东全家深深地鞠了一躬。张信东对老人说:“唐山人民的感恩之情是不会断的,即使我没了,还有我的儿子。”随后,他把一幅写有“恩重如山”的字敬赠给老人。 最虔诚的寻恩方式 对于唐山民间走出去的感恩队伍来说,寻恩首先是对自己身体的考验。8名唐山大地震幸存者的感恩之旅将骑行1.5万余公里,途经10个省区,走访80多座城市。用跋山涉水聊表一片微薄的感恩之心,这在他们看来是最虔诚、最惟一的方式。 单骑寻恩的张晓东同样是历尽艰辛,他4月9日自唐山启程,途经天津、保定、石家庄、郑州,历时6天单骑行程1340余公里抵达洛阳。4月15日,张晓东骑行到郑州市,面颊和十个手指粗糙而肿胀,当时媒体报道说:“路上刮了4天大风,被沙尘打的,到现在还肿着。”张晓东说,尽管事先准备了几条备胎,但由于连续骑车产热的原因,他的赛车内胎还是爆了几次,只好在邯郸又买了两条。 张信东也行走了3000多公里的路程,寻找到了70多位恩人。正如张信东所说,出去寻恩,报恩,首先要战胜的就是天气。和张晓东一样,他所骑三轮车的车胎也不知道爆了多少次。 从不缺乏走下去的动力 张信东说,刚进社区时,警惕的社区人员自然要盘问他一番,他便拿出介绍信、媒体的各种报道、与解放军的合影、加盖了公章的“通牒”以及给沿途的解放军写字的照片、报纸、影碟给人们看。而知道内情的人们都会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在中央电视台宿舍区,居委会干部还给他提供了住处。 “走完一天的路程,晚上真是腰酸背疼腿抽筋呀,可是想想当年解放军救助唐山的情景,想想现在同样对我们充满关心和热情的恩人们,就这点苦和累算得了什么。”张信东说,正是这些无形的力量激励着他以饱满的精神走完寻恩之旅的。 行程结束了,但感恩的心却永远在路上。其实,在唐山人心中,“感恩”这个词早已超越了它本身的意义。或许唐山人更想告诉恩人们:您没白救我,我没给您丢脸。(本报记者:王军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