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改革方案预计8月底敲定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1日03:28 新京报
成都改革方案预计8月底敲定
  昨日,一名男子向正在建设中的成都市政中心远眺。日前,国务院批准在成渝两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本报记者 吕宗恕 摄

  成都改革方案预计8月底敲定

  对话动机

  6月7日,国家发改委下发文件称,成都、重庆两地获国务院同意,正式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这是继上海浦东、天津滨海之后的第三个特区。

  成为试验区后,成都将如何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大胆创新,又会面临怎样的挑战。近日,本报记者分别和两位政策研究方面的专家进行对话。

  机遇 统筹城乡经验 助成都成试验区 

  

新京报:据了解,此前,武汉、长沙等城市都希望能成为第三个综合改革试验区,是什么让这些城市如此着迷?

  肖百治(以下简称“肖”):特区效应大家是看得到的,对本地经济等各方面推动作用显而易见。前几个特区都分布在东部或者沿海地区,那在中部或者西部有没有可能设立特区呢?所以,大家争这个新特区,也是很好理解的。

  李后强(以下简称“李”):这是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后的第三个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争夺战,最后成都、重庆成功了。这种争夺战的背后,最大的吸引力是以“试验”的名义,使地方能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中拥有更大的自主权。

  新京报:是不是说成了试验区之后,这座城市就会发生巨大变化?

  李:答案是肯定的。各城市申请试验区的热情之高,都缘于此前浦东新区和滨海新区的示范作用,毕竟试验区对经济效益的增长和经济模式改革的助推效应极大,城市对第三个特区的争夺也是对经济“特权”的争夺。

  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仅去年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64.29亿元,比上年增长了24.7%。

  新京报:作为政府的高参,你认为国家为何会选择成都?

  肖:这与成都已有统筹城乡经验有很大关系。四年前,成都开始推行城乡一体化,并取得一定成效。而且成都是一个农民、居民对半的西部特大城市,工业并不发达,政府财力中等,在这样一个城市推行统筹城乡,更有代表性。

  突破 没有资金优惠 尝试国土方面创新

  新京报:国家批准成立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背景是什么?

  肖:中西部地区是中国相对不发达地区,在这里选择具有重大影响和带动作用的特大中心城市,设立改革试验区,对重大政策措施先行试点,凸显了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快中西部发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决心。

  在东西部差距不断增大的前提下,设立一个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也就是给一个地区新的更多的地方自主权,让其创新发展,意义重大,也有前瞻性。如果试验成功,就可以在全国其他城市推广,也能起到化解各种矛盾的作用。

  新京报:成为改革试验区,是否意味着成都未来将获得更多机遇?

  肖:机遇是肯定的。成都至少在更多方面可以率先去尝试,只有实践了,才有发现问题的机会。

  李:从目前了解的情况看,第三个特区肯定比前面的特区更有期待性,因为很多方面都要突破、创新。意想不到的事情,也会很多。

  正如许多专家所说,一旦成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金融、土地、税收、财政等政策上将有很多优惠。

  新京报: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杨伟民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成渝试验区不会获得资金、政策方面的优惠,那么对于成渝两地是否是一种挑战?

  肖:现在再找中央要政策和资金,显然不可能。因此,只有自己在行政体制、国土资源、金融、社会保障等方面不断突破、创新,才有发展的机会。  

  挑战 农民渐成农业工人 缺少农业协作组织

  新京报:成都在推行户改过程中,农民变居民后仍有土地,这与以前有什么不同?

  肖:尽管还有土地,但真正统筹之后,这些农民应该都是农业工人,他们享有与城里居民相同的待遇。要当工人,还是需要培训。结合成都特点,更多的农民以后可能成为第三产业领域的服务人员。

  李:统筹城乡之后,并不是让所有农民都进城。农村还是农村,城市还是城市。不同的是,这次统筹城乡,就是让农村居民共享社会发展的改革成果,让他们在社保、医保、教育、公共服务等层面享受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待遇。

  新京报:听说现在有居民想“非(居)转农”?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肖:除了郊区少部分居民有趋利的打算外,可能更多的农民还是发现,现在成都的农村已经与原来大不一样,比如汤营、安德等地,这些地方的农民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他们慢慢成了农业工人,过的日子比城里更舒服。所以,有些居民想搬回去,但成都户改政策不允许这样,只许搬进来,不能搬出去。

  从一定层面上说,有居民想非转农,也是好事,说明统筹城乡之后,取得了明显效果,不然,居民不会选择去农村的。

  新京报:统筹城乡之后,还可能遇到以前不曾想到的问题?

  李:到目前为止,没有农会。而其他行业,都有相关组织。比如工人有工会,行业有协会。而农民,什么也没有。

  随着试验区不断推进,可能会出现一些专业的农业组织或者合作社。养猪的居民,可以组成养猪合作社,可以是本地的,也可和外地一起组织。有合作社后,通过公推直选,进而会产生党组织。

  但是,一旦合作社内有了党组织,与现行基层党组织就有冲突。现在基层的党组织都是区域性的,一个村,一个镇为单位,那么那些跨区域的合作社的党组织与村、镇的,如何协调,怎么分工呢?同样也是一个问题。

  新京报:如果有这样的组织后,其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李:其实,在日本就有这样的农业协作组织,这个类似于行业协会的组织,既能及时组织农民的生产,又负责对农产品进行销售的协调,而且还建立了强大的保险体系,具有很强的共济和自救性质。这种组织是农民们为农业生产、农产品销售而建立的一种民间组织,它可以很及时地对市场进行反馈,能一定程度减轻政府的压力。所以,在政府制定好相应法规的前提下,考虑成立类似的民间组织,是十分必要的。

  未来 成都改革方案 预计8月初形成草案

  新京报:在“试验区”实施改革过程中,成都即将面临的困难多吗?

  肖:面临的困难很多。打个比方,各级领导干部思想统一的问题。有人总以为搞统筹城乡是一个面子工程,政绩工程,于是工作上就马马虎虎,甚至应付。但实际上,国家、政府是下了决心的,因此,干部切不可轻视。

  目前,成都各相关局办委正在收集、整理此前在推行城乡一体化中碰到的各种主要困难和问题,并上报成都市委市政府。20日会召开一个常委会专门讨论。之后,还有一个全市有关试验区方面动员大会,旨在提高全市干部的思想认识。

  新京报:有学者说,成渝试验区成功的标准,就是看老百姓满意不满意,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肖:基本同意。正如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杨伟民对媒体说过的,统筹城乡发展,最终目标要使农村居民、进城务工人员及其家属与城市居民一样,享有平等的权利,享有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享有同质化的生活条件。

  李:在未来试验区的改革中,如果老百姓得不到实惠,再好的政策、法律也是徒劳的,也是需要修改的。只有老百姓满意了,改革才是成功的。

  新京报:听说下个月,成都市、重庆市政府有关负责人将汇聚北京,与国务院各部委研究试验区改革方案。现在成都在方案起草上准备得怎么样了?

  肖:现在各个部门还在紧张准备。成都市在6月19日专门成立了一个实施方案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就是春城书记(成都市委书记李春城)。预计8月初拿出部门草案,提交讨论后8月底形成成都定案。最快的话,国家方案在10月份出来。 采写:本报特派成都记者 吕宗恕

[上一页] [1] [2] [3]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