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地制度当心桔生淮南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0日09:17 温州新闻网 | |||||||||
继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实现有偿、有期限、市场化改革以来,土地出让制度将再次取得突破。国土资源部在《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范(征求意见稿)》中提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建立勾地制度。”据报道,勾地制度正式执行日期大致在2006年7月。 按照国土资源部方面的解释,所谓勾地制度是指在土地正式挂牌出让前,由单位或个人对感兴趣的土地向政府表明意向并出价,在政府认可其出价后,再行挂牌、招标、拍卖
勾地制度源于香港。香港的勾地制度始自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当时,受金融危机的冲击,香港的楼市泡沫破灭,楼市进入低迷时期,开发商停止购入土地,地价一泻千里,港府担心土地被“贱卖”,便暂停了“卖地”转而采用“勾地”制度,以避免在市场低潮期土地被贱卖。 不难看出,勾地制度其实是应急之举,是不得已而为之,其背景是地价狂泻。对比之下,我们存在这个问题吗?近几年来,地价一直呈上升势头,只要把现在的地价与几年前的地价进行一番比较,就不难发现这种巨大差别。因而,实行原本是防止土地贱卖的勾地制度,有可能加剧土地价格的上涨,进而,带动房价上涨,与中央的宏观调控政策发生背离。 勾地制度一个最直观的特点是,准涨不准跌,因为如果开发商出的底价达不到政府的预期,政府便有权阻止土地推出拍卖,达到托市的目的。而当地价上升时,土地便有可能被开发商勾出。政府在能卖出好价钱的时候,自然愿意拍卖。这样以来,无论地价上涨还是下跌,政府总能成为不变的赢家。 问题正在这里。现在,各地地方政府就是土地出让的主导者,他们本来就已经从土地拍卖中获取巨额收益,实行勾地制度,正好强化了他们从出让土地中获得的收益,而且,将进一步使这部分收益最大化。在这种情况下,将加速土地价格上涨的速度,进而,传导到房价上,推动房价上涨,加大中央稳定房价的宏观调控难度,引发民众质疑,甚至影响社会稳定。 在勾地制度之下,价格形成机制是扭曲的,是与市场规则相斥的。事实上,即便在香港,勾地制度也一直饱受公众的质疑。勾地制度源于信息不对称。在市场经济规则下,买方和卖方信息对称,双方站在公平的位置上议价,能够在需求与供应之间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点。但是,在勾地制度下,政府关起门来制订勾地表上每块土地的底价,并不时作出调整,整个过程是不透明的。这就为权力寻租提供了天然的良机。假如开发商通过行贿等手段,获取政府勾地的底价,他们便可以掌握主动权,在竞争中占据优势位置,这不仅不利于公平竞争,更有可能加剧腐败的蔓延。 而且,与开发商相比,政府对地价的预估往往并不能真实反映地价的实际价值。比如,假如某块土地,政府预估的价格低于其真实的市场价格,且这个信息被开发商通过不当手段获取,就有可能造成土地的贱卖。至于个别地方政府与开发商狼狈为奸的情况就更不用说了。 而在目前的公开拍卖制度下,这些弊端反而可以避免,既然如此,实行勾地制度似乎并无太大必要。 勾地制度并非万能药。在金融危机过后,香港的勾地制度至今不断遭到公众的质疑。去年8月,恒生银行就在其《恒生经济月报》中,呼吁政府检讨勾地制度:现行的卖地政策及制度有否为地产市场发展,带来预计以外的政策风险。 而不少市场人士,则对勾地制度这种与市场经济规则相背离的做法提出质疑,称勾地制度不是市场经济。 应该认识到,香港实行勾地制度,毕竟有健全的法制和严密的监督机制,对政府的勾地行为进行监督,严防暗箱操作。即便是在这种情况下,勾地制度尚且不能做到令人满意,我们没有理由不提高警惕,防止桔生淮南的情况发生。作者:魏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