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周刊:用爵位促进道德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6日10:32 中国新闻周刊 | |||||||||
有学者提出以爵位制激励公民荣誉感以敦风化俗,看来是既不懂授爵制的来由,更不懂道德的本性:因为可以用名声来作为对贡献和功绩的报酬,但道德是不能以名声为奖励或报酬的 文/徐友渔
据《广州日报》日前报道,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民调所展开了一次大规模的抽样问卷调查,结果,“公民道德素质建设”的选择率高达 62%,成为专家眼中的“一号问题”,对此,有专家提出,可以尝试恢复爵位制,以激励公民的荣誉感。 强调道德问题在中国社会的严重性、紧迫性,虽然并不新鲜,但仍然是非常必要和有益的。问题是,爵位制能够解决问题,或有助于解决问题吗? 提出以爵位制作为中国人道德危机的应对之策,真不知该说是一种富于想象力的建议,还是毫无操作意义的忽发奇想。这个主意受到一些学者的批评,更是遭到许多网民的嘲笑,但往深处想,这件事更多地是反映了我们在道德困境面前的无奈。 先谈谈这个主意的荒谬。 提出者似乎连顾名思义的工夫都没有下。什么叫“爵位”?简单地说,这是由皇室册封的贵族头衔。提议者怎么不想一想,如果有一天冒出这样的消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或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XXX爵位”,岂不滑天下之大稽;说不定还真有人反应不过来,以为中国发生了王政复辟。 广东邻近香港,可能这个灵感是受香港情况的激发。在香港,有公德卓著的人士被封为爵士,比如包玉刚先生,他于1963年加入英国籍,1976年被英国女王授予爵士。但中国的体制完全不同,授爵是绝对不可以的。 还有人以为,可以模仿香港的另一种做法,委任某些德高望重,有社会贡献的人为“太平绅士”,以避免只有皇室才能册封的难题。但这是出于误解,查阅《太平绅士条例》可知,“太平绅士”的英文为justice of peace,明显与司法有关,与社会名声无关,其主要职能是巡视监狱、羁留中心及其他院所,以确保其有效管理,并确保没有任何人士被不公平对待或被剥夺权利。 当今之世,以授予爵位的方式来表彰做出重大社会贡献者,以英国女王定期册封爵士而最为令人瞩目。大多数情况下,爵位是按血缘继承,但其中最低的一等即“爵士”可以由皇室授予对社会、文化、科学、艺术等做出重大贡献的人,这种不是来自继承的爵位也不能由下一代继承。显而易见,封爵的社会功能是奖励贡献,而不是奖励道德。有学者提出以爵位制激励公民荣誉感以敦风化俗,看来是既不懂授爵制的来由,更不懂道德的本性:因为可以用名声来作为对贡献和功绩的报酬,甚至允许有贡献和功绩者索取名声方面的报酬(比如出巨资建立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楼堂馆所、基金会、奖金,等等),但道德是不能以名声为奖励或报酬的。 古今中外的历史都说明,设立一种名位,就等于抛出一个诱饵,就会有沽名钓誉之徒用尽心机、不择手段地想去得到它,成语“卖官鬻爵”的本原意义就说明了这一点。所以,建立爵位制的后果很可能与其提出者的初衷相反,不是促进道德,而是败坏道德。 用爵位制促进道德,看来是一个馊主意。但否定这个办法容易,否定问题的存在却很难。我们甚至应该体谅提出者的良苦用心,他们也是在面对难解的道德问题时慌不择言,才出此下策。可以断言,任何人都没有妙计或良方,但以下两点意见可能更切合实际。 道德建设,最应注意的问题之一是榜样和表率的作用,一个部门,一个地区,如果领导人一面高唱“公而忘私”“全心全意”,一面尽量给自己捞好处,人们看见的不是老婆办公司,就是子女当经理,那么,道德的宣传和奖励办法再多也无济于事,甚至使人倒胃口,产生逆反心理。 我们现在的许多做法,可能产生的合力,是驱使人们的道德向下而不是向上。比如高等学校进入“211”“985”工程考评对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的要求,学校对研究生发表论文的规定,对教师发表论文的要求和奖励,加上刊物编辑部的责任编辑承包制和收取版面费,就导致了编辑部寻租、作者粗制滥造甚至剽窃的泛滥。 所以,加强对领导者的监督,弥补制度上的漏洞,是促进道德的重要途径。★ 《中国新闻周刊》授权新浪网独家网络转载,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相关专题:中国新闻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