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高考自主命题地方味不能太浓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6日10:09 四川新闻网

  今日成都一家报纸“求学”版面刊出了《名师把脉高考试题走向》的报道。看到报道的内容,我非常怀疑由地方教育部门“高考自主命题”改革的方向正确与否。请注意下面几句引文:

  语文浓郁的四川风格:“默写背诵部分几乎全是四川本土作家的作品或反映四川的作品,体现了自主命题的思路。”

  文科综合名师把脉:“适当关注四川省以及成都市大的方针政策和社会热点,如成都市的城乡一体化等,可结合教材适当进行理论分析。”

  大家都说,高考是“应试教育”的指挥棒,应该也包括高考命题和题型设计起到的导向作用。也就是说以往的高考试题内容会影响到初、高中教学的内容。

  看到报纸上披露的关于我省首次高考自主命题的“名师把脉”,我对“浓郁的四川风格”非常担心。担心从今以后会因为“几乎全是四川本土作家的作品或反映四川的作品”而体现出来的自主命题的思路,造成四川的中学教育忽视“普通话”只重视“方言”了。那么,其他省份如果也是这样的思路,岂不是一旦“高考自主命题”普及开来,各省市区都在中学阶段以“方言”为主了吗?

  四川是人口大省,也是劳动力输出的大省,走遍中国各地无不见四川人的身影。因此,四川的基础教育就不应该只讲“方言”而忽视“普通话”。那么,四川的语文教学就不能偏重于“几乎全是四川本土作家的作品或反映四川的作品”。政治时事教学也不应该偏重于“关注四川省以及成都市大的方针政策和社会热点,如成都市的城乡一体化等”。要不然,我们有理由担心:这样会不会影响到学生们对沿海发达地区经验的了解,对“

中部崛起”“东北振兴”的了解?这都什么年代了,还如此鼠目寸光,怎么让四川的劳动力走向全国和世界?

  再说,让全省的考生关注“成都市的城乡一体化”很不公平。高考题目是全省统一的,属于绝大多数的非成都市考生,特别是甘孜、阿坝、凉山考生和边远地区、农村考生面对“成都市的城乡一体化”这样的考题,怎么能考过成都市的孩子?在同等判分条件下会不会吃亏?那么避免不公平,是否还应该再细分出来民族地区、盆周山区等自主命题考卷?

  我认为,我们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是为全中国培养人才的。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特别是高等教育学子不能仅仅对本土的文化、政治、经济耳熟能详,还应该让四川的年轻人了解中国和世界。那么,“高考自主命题”就不应该过分追求“浓郁的四川风格”。

  我看,之所以追求“浓郁的四川风格”,是一种简单化,概念化思维的结果。拿到“高考自主命题”的课题,就把“自主”理解为自己家的方言了。就好像我前些日子批评成都市理解和贯彻“八荣八耻”精神,仅仅想到从“八”字入手,一家报纸开展评选成都“荣事”、“耻事”各八件活动,排出“成都‘荣’事推荐榜”和“成都‘耻’事推荐榜”;另一家报纸则开展“市民眼中的八大陋习”评选。

  直通通的简单想法做游戏,实在是三岁小孩子的智力水平。如果总书记概括为“十荣十耻”或者“五荣五耻”,他们可能就做“十”或者“五”字的文章了,岂不是很滑稽。现在,又看到四川“高考自主命题”过分追求“浓郁的四川风格”,不由得哭笑不得。

  高考自主命题有基础教育“指挥棒”的作用,导向的正确性关系到培养人才的大事,来不得儿戏。所以我提醒四川乃至于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引起高度重视,正确把握“高考自主命题”内容的导向,可以少量的带上一点“方言”,这有利于联系实际,但绝不能“浓郁”。(作者:川号子)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