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掐尖”并非全是北大清华的错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6日08:35 东方网 | |||||||||
“清华、北大把尖子选完,剩下才轮到国内其他一流大学选择。”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大校长朱清时昨日在渝表示,对这两所学校的过度追捧,各地人为助长清华北大“掐尖”,会埋没许多人才。(4月5日国际在线) “非清华、北大不读”,这是在近年高考中耳熟能祥的一句话。在每年的高考中,总会发现一些成绩优秀的学生,既使是考取了其它的名校,宁肯再度寒窗苦读也不愿“屈就”
正如“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一样,清华、北大尽管是国内高校中的“大哥大”,但并非其所有专业都具有“霸主”地位,诸如北大的优势学科是文科和理科,在工科方面可能不如哈工大和北航;清华的优势学科是工科,而理学院无法与中科大相比,法学院不能与人大抗衡。既然如此,国人为啥对清华、北大推崇备至而罔顾其它呢? 在笔者看来,社会对清华、北大的过份推崇,尽管不利于教育的公正、公平发展,但这并非完全是两所高校自身的错,它既有历史的渊源,更有教育体制问题。 首先,大众化教育没有真正有效普及,精英教育总是左右着国家对教育的投入方向,那就是向重点地区、重点高校、重点学科倾斜。清华、北大作为历史名校,自然近水楼台先得月,享尽了国家对教育的一切阳光政策,集国内优势教育资源于一身。因而,这两所高校的“强”、“大”,是计划经济模式下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产物。 其次,应试教育大行其道,且就业形势严峻之时,国人的名校情结会日趋浓厚。“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十年寒窗苦读,就是为有朝一日出人头地、光宗耀祖。不少家庭视孩子考清华、进北大为最佳选择,梦寐以求,痴心不改。同时,社会就业的歧视和偏见,非清华不用,非北大不取,迫使一些优秀学生无奈之中竞挤清华、北大,为名校的“掐尖”行为推波助澜。 清华、北大的“掐尖”,最终导致的是扩大教育的不公,造成社会人才的两极分化,有悖于教育的本意。而对此倘若将指责的板子全打在这两所高校上,既不公,也不利于问题的解决。最为关键的措施应是消除教育体制上的不公,只有体制上的公正、公平,才能确保教育行为的公正、公平。 作者:陆志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