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模式”是否过时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05日18:24 小康杂志 | |||||||||
近几年随着温州一些经济指标的下滑,“温州模式”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温州市政府提出的“有为管理”是不是敲碎温州经济“天花板”的那只铁榔头? 文/徐忠友 李继凯 “温州模式的实质就是温州人敢为天下先、敢吃天下苦、敢闯天下难的创业精神的
“‘温州模式’是温州人的一种精神、一种文化,是当时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试验田、晴雨表、方向标。”他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温州人抓住改革开放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开始发展各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小作坊、小店面、小工厂。永嘉的纽扣市场、乐清的低压电器市场、鹿城的皮鞋和服装业、苍南的印刷和标牌制作业,特别是温州的打火机、皮鞋、服装、眼镜、低压电器等轻工产品制造业,都很快繁荣起来,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有的还出口到国外。 1985年5月12日,上海《解放日报》刊发一篇题为“温州万人从事家庭工业”的消息,该报道不仅占据当日头版头条的重要位置,而且还配发了评论员文章:温州市农村家庭工业蓬勃兴起,短短几年时间,创造出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奇迹。温州家庭工业的发展道路,被一些经济学家称之为广大农村走富裕之路的又一种模式——“温州模式”。从此“温州模式”与“珠三角模式”“苏南模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三大模式”之一。“温州模式”也成为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样板。 正当全国以学习“温州模式”十多年之后,一些经济学家发现,一直被温州人引之为自豪的“温州模式”正遭遇发展的重大挑战。 “温州模式”是否过时 据有关部门统计,自1997年之后,经济增长保持20多年全国前列的温州市,GDP增长速度开始下滑。到2003年上半年,温州市GDP的增长更是落到全省倒数第二,到七八月间,竟然滑到全省倒数第一。2005年上半年,温州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为893.21亿元,虽然自身同比增长率达到21.8%,但与增幅为32.5%的湖州市却低了10.7个百分点,甚至比相邻的自然条件较差的丽水市也低了6.9个百分点。 温州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引发了人们对“温州模式”的又一轮关注,不同的是,这次不是学习温州经验,而是提出了“温州模式”是否过时了的疑问,更有甚者对“温州模式”给予否定。对此,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2003年4月15日在杭州举行的“国家信息化专家论坛”上指出,“温州模式”在推动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方面是有积极意义的,或者说是做出过贡献的。但是,任何一种模式都有它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局限性,因此,“温州模式”不能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而应与时俱进,有所创新,有所突破,才有新的生命力。 民营企业的“天花板”在哪? 专家认为,一些民营企业家“小富即安”的理念(温州人常说为“天花板到顶”),加之家族企业的管理局限性等原因,阻碍了温州民营经济的发展。 从温州的外部发展环境来看,温州人多地少,人均土地只有0.33亩,企业用地紧张,加上温州人“炒地、炒房、炒车”等因素,将温州的地价、房价炒得很高,其中地价每亩在25万元左右,房价每平方米在1〜2万元之间。这也增加了企业的投资额和生产成本,甚至增加了企业职工的生活成本。 温州作为浙江省距长三角中心上海最偏远的城市,温州在招商引资方面却远不如杭州、宁波、绍兴、台州等地区。而且,温州经济为典型的“老百姓经济”,民营企业发展具备很强的自由性,政府的管理调控作用比较弱,民营企业难以成规模、上档次,不利于企业参与国际化、大规模的经济竞争。 此外,由于一些温州民营企业家具有投机、急功近利的心理,造成诸如炒房、炒煤等形式的投资热席卷全国,使温州大量的资金外流;另一方面,国外、省外的投资却明显减少,从而造成温州经济的整体发展速度减慢。 “无为而治”到“有为管理” “温州模式”的创新,首先从政府职能转变开始,从过去的相对“无为”变为适度“有为”,进一步发挥政府的服务、规划、引导、筑巢、搭台的作用。为此,2005年,温州市委、市政府在全市推出“四大工程”:一是招商引资“1号工程”,扩大对外开放。二是工业发展“12345工程”。即经过3年奋斗,力争引进世界500强企业10家,高新产业与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0%以上,拥有10亿元销售产值大企业30家以上,拥有中国名牌、驰名商标40个以上,工业总产值5000亿元以上。三是“139富民攻坚计划”。把全市139个欠发达乡镇作为今后重点扶持的对象,让另一部分人也富起来,提升温州整体竞争力。四是深入实施“百项千亿工程”,改善全市的软硬环境,增强温州的区位优势。 另外,为了推进民营企业的发展,温州市将电力、交通、水利这些垄断行业让民营企业参与竞争,同时也为改善温州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创造条件。 温州市委书记王建满表示,温州要树立工业立市、品牌立市的观念,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继续打造“中国轻工业城”“中国鞋都”,打造出一批有影响的温州品牌和有高新技术含量的新产品。目前,温州已有康奈、吉尔达、报喜鸟等40个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还有上百个省级名牌产品,另有一批企业正在向国际化品牌目标努力。另据统计,2005年温州新增加10〜20亿元以上、且含有高新技术的新兴项目达30多个,新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达400多家。 2006年3月28日,温州市如愿进入“长三角”主要城市的行列,这表明,温州经济正在逐渐突破传统“温州模式”对发展的种种束缚,实现“温州模式”的创新和延续。 相关专题:《求是》-《小康》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