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侠:药品价格“招标”还是“竞拍”?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6日09:18 国际在线 | |||||||||
作者:李侠 药店里零售价仅7元钱的“血塞通”,经过“减少药品流通成本”的集中招标采购后,中标价竟飙升到19.17元。更离谱的是,一片胃铋治的中标价竟是市场价的14倍……本为降低药价虚高而设置的药品集中招标,在烟台竟演化成了一种怪现象。(《法制晚报》5月22日)
这种通过价格招标反而使药价逆向升高的怪现象在中国已经是很普遍的现象了。按照招标的本意,是打破垄断、鼓励竞争,最终使价格趋于合理。然而从这则新闻中,我们看到药品招标已经演变为类似拍卖行里的价格竞拍。是什么原因使招标变成为不合理现象提供合法性依据的遮羞布?难道招标制度也像当下流行的听证会一样,成为中看不中用的制度游戏吗? 毋庸讳言,目前我国的各项招标制度徒有其表,在运作与监控层面,存在严重的断裂和寻租与设租现象。尽管各类招标机构都设立了内部监督机制,实践证明这种内部监督机制是严重低效甚至无效的。权力与利益集团的勾结,使医药招标演变为一种赤裸裸扩大盘剥的合法手段。 试问在制定公平准入门槛的条件下,招标机构通过对药品成本价格的调查而制定的标底,怎么会出现不可思议的价格竞拍现象?再者,从7元到19.17元,12元多的高额差价从哪个环节产生的?在市场零售商那里7元的价格都有利润,而招标竟然招出了19.17元,这样的招标有什么用?在这个过程中,招标机构掏空了谁的腰包,又中饱了谁的私囊?这哪里是招标,简直是打劫。 目前,很多医药招标已经演变成为虚高药价获取合法性外衣、最大限度榨取公众血汗钱的手段。照常规说,医药企业为了在市场中获得生存,总是尽量压低价格,使药品的价格与预测中的标底接近,最终中标。在这种理想状态下,怎么可能出现价格一路走高的竞拍情况?显然,许多地方玩的就是“打着招标旗号实则已暗中定标”的把戏。这又一次说明,在缺乏有效的监督以及公开透明的情况下,一些人或权力部门对公众采取了毫不留情的忽悠。试问,烟台市民有多少人了解这次招标的过程与细节?又有哪家媒体对此招标过程采取了全程报道? 近日,我的同事陈潭教授撰文指出:在政府控制药价虚高的政策管制中出现了双重失灵: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导致问题迟迟无法解决。(《三湘都市报》5月18日)对于前者我赞同,对于后者我认为恰恰不是政府失灵,而是权力垄断。作为招标制度来说,它本身已经得到国内外实践的充分证明,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制度形式。为什么一种有效的制度在我国会走形?问题出在谁来决定招标与谁来监督行政权力。举个简单的例子,个人买药会出现这种情况吗?显然不能,因为个人会通过货比三家选择性价比最高的药来买。而对于政府主导的招标来说,动力来源显然不一样。 在药价的政策管制中,如何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与政府“看得见的手”协调起来,关键在于政府这只手要接受公众传递的信息,不要把手伸错了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