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毛飞:政府财政何时才能变为公共财政?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7日16:58 国际在线

  作者:毛飞

  据统计,今年1-4月份的全国财政收入超过了1.5万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了22%,远远超过财政部预计的14%增幅。(6月6日《第一财经日报》)

  2006年刚过去三分之一,全国财政收入就超过1.5亿元,这是继去年财政收入突破3万
亿元大关后的又一个惊人数据,黑龙江等风头最劲的省份财政收入增幅更是超过40%。这似乎表明,政府的家底越来越厚实了。

  近几年来,财政收入总量占GDP的比例居高不下,增长速度更是压倒了GDP和人均收入增长的幅度。财政汲取能力前所未有地增强了,政府理所当然应该“阔”起来。然而事实却恰恰相反,政府远没有想象中那么有钱。一方面,政府负债累累。截止2004年底,国债余额已达29631亿元,国债负担率超过20%,若再加上未列预算而实际发生的债务,债务负担将更为沉重。地方债务情况更是严重,粗略估算都在10000万亿元以上,大部分基层政府都在“负债经营”。另一方面,财政又欠账连连。社保基金欠账逼近20000亿元,基础教育欠账逼近10000亿元、煤矿安全欠账500亿元、农村医疗卫生欠账和环保欠账同样要以数百万以计……综观以财政为主要资金来源的公共服务领域,真可谓遍地欠账。

  “惊人”的财政增幅与同样“惊人”的债务负担“相映成趣”。显然,“赚钱”的能力增强了,但“赚钱”的速度远赶不上“花钱”的速度,以至于财政依然入不敷出,政府依然没“脱贫”——透过这个尴尬的事实,我们看到的是财政体制久治不愈的痼疾。

  政府财政应当是公共财政,这意味着财政开支应主要用于提供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且必须接受公众的监督约束。然而,现实中大行其道的GDP财政和软约束财政却严重扭曲了政府财政的公共性。

  GDP财政意味着政府财政成为官员追求GDP账面增长的工具。深陷于政绩冲动无法自拔的官员始终醉心于以财政开支拉动当地GDP增长。他们完全不顾风险、效率、成本和嗷嗷待哺的教育、卫生、社保,将财政资源被投向规模浩大的开发项目、各式各样的“支柱产业”、骄傲不驯的垄断企业以及民怨载道的政绩工程,以财政的一路飘红换取漂亮的GDP数字。

  软约束财政意味着政府财政成为官员任意使用挥霍的囊中之物。由于公众失去了对财政开支的监督约束,预算软约束的

病毒就肆无忌惮地攻城掠地。软约束不但让头脑发热的官员能够随意“砸钱”,该花钱的地方不花、不该花钱的地方拼命花;更造成了政府规模的膨胀与行政成本的畸形增长,使政府本身就成为吞噬财政资源的黑洞。

  这是一个死循环:当公共财政被扭曲为GDP财政和软约束财政,官员必定不会量入为出,花钱必然大手大脚。要大手大脚花钱,就必须想方设法赚钱,政府只能“以支定入”,自然是财政汲取能力不断增强。然而,赚钱虽多,花钱的冲动却更大,必然又是入不敷出,还是要继续提高汲取能力。最终,政府财政汲取能力空前提高,实际的财政缺口却越来越大。

  面对1.5亿的财政收入,财政部长却笑不出来,他担心的是经济过热,其实,经济之所以会过热,多半都是GDP财政和软约束财政的“功劳”。财政收入增长过快是表象,而沉重政府债务和欠账背后的体制顽疾才是最需要担心的。政府财政如何才能真正转变成公共财政,这个“古老”的问题必须尽快有一个答案。

  

    相关评论:

  南方周末:政府财政支出预算草案应向社会公开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