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南方周末:中央对改革争论再次定调的深意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8日10:02 南方新闻网

  本报记者 朱红军

  2006年6月5日,人民日报二版发表《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 为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几乎与此同时,新华社为此发出通稿,同时被全国各大媒体转载。

  评论指出,“这些年来,我们之所以能够在国际风云变幻中站稳脚跟,我们之所以能够经受住亚洲金融危机和非典疫情等一次又一次严峻考验,我们之所以能够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使现代化建设的航船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破浪前进,就是因为通过改革开放,我们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与此同时,《求是》杂志亦刊登评论文章《推进改革开放努力实现新突破》,强调“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才能为中国未来五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证。”

  因为两篇文章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的基调,以及具有特殊意味的“钟理轩”与“石平”的署名,一时成为公众瞩目的焦点。

  这也是继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公开表态坚持改革方向绝不动摇之后,中央就改革方向的再次集中阐述。时隔近三个月时间。

  国务院体制改革研究所副所长李保民,当天对本报记者表示,“两次阐述,不可孤立地看,正反映了中央对改革一以贯之的坚决态度。”也有学者认为,中央的再度表态,还具有着某种特定的现实含义。

  评论员文章的背景

  2006年3月6日,全国“两会”期间,在参与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国家主席胡锦涛发表讲话强调,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

  之后不久,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亦公开表明:“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前进中尽管有困难,但不能停顿,倒退没有出路”。

  中央高层两位领导人相继对改革方向阐明态度,当时被视为对相关改革大讨论的回应。联系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也是面对改革论争,小平南方谈话一锤定音,“以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提法将如火如荼中的第二次改革争论划上句号。

  中央党校党建部主任王长江此时也认为,“历时两年多的第三次改革论争,已经趋向于进一步坚持改革的基调。”

  随后的三个月内,至少在媒体上,关于改革论争的话题开始淡出公众视野。而原国资委研究中心宏观部部长赵晓则表示,“树欲静而风不止”,一份经网络流传的内部会议纪要,让原本日趋明朗的形势,增加了变数。

  此时,中央党校党建部主任王长江也隐隐觉得,网络上再度兴起的某些言论,已经不再是观点分歧的问题。他还注意到,中央已经关注到目前的改革讨论。

  重申改革的深意

  《人民日报》以及《求是》杂志的文章,恰在此刻出台了。

  国务院体改办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李保民认为,文章的主旨还是为了重申中央在改革上坚定不移的态度,尤其是结合十一五规划的开局年,指明未来的方向,“改革的基调是自邓小平南方讲话以来,一直延续的,从未改变。”

  他透露,此度的两篇文章最早酝酿于“两会”期间,此后多次讨论,吸纳意见,应与三月高层领导的讲话,联系在一起看待, “中央在改革方向上的坚决态度,从未因改革论争中的杂音发生变化”。

  但对于目睹乃至亲身参与第三次改革论争的诸多学者而言,这个时候的这篇文章,依然被认为有着更为现实的意义。

  “再次表态,坚定的意见,昭示中央的决策绝不会被噪音所干扰。”一位经济学家对本报记者说,“对于不同声音,弃叫停为引导,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至少说明,中央高层正以一种宽容的心态,包容不同声音。”

  在《人民日报》的特约评论员文章中,称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注意总结经验,不断把改革引向深入。这无疑是对任何质疑中国是否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声音的回应。

  评论还引述前总书记江泽民的话:“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这几个字是不能没有的,这并非多余,并非画蛇添足,而恰恰相反,这是画龙点睛。所谓‘点睛’,就是点明我们市场经济的性质。”

  本报此前发表的评论也指出,中国的改革开放将“更市场经济,更社会主义”,二者缺一不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不争论”,有专家指出,此次特约评论员文章也是对邓小平理论的遵循,决策层最大的希望是将改革推向深入,而不是陷入简单的辩论之中,因为解决现实问题比争论更重要。

  “中央在这个问题上是非常清醒的”,有专家对本报记者表示。

  改革下一步

  此次《人民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认为,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而这样的表述和16大的精神以及16届四中全会五中全会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无论是对分配改革还是对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判断,相比以前都没有改变,而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更是自16大以来反复强调的话题。可以说,决策层对改革的判断和对改革要如何推进,早有定论。

  李保民将评论员文章的内涵概括为“四全”。

  “改革是全世界的潮流,只有顺应潮流,没有退路;全新的改革,以全新的思维,全新的步骤继续推进改革;全面的改革,既包括经济体制改革,也包括社会、政治、文化一系列的改革;全人民的改革,改革成果要为人民群众共享,吸纳广大群众参与。”

  评论员文章在谈到改革的具体方向时适时指出,“改革是全面的改革,既包括经济基础又包括上层建筑,既包括经济体制又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体制,既包括体制层面又包括思想观念层面,需要有一系列相应的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

  相关观点也为决策层一直以来所坚持。 来源:南方周末

  缘起:关于改革的争端
    皇甫平:改革不可动摇 

    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并非是市场经济本身的缺陷。而是深层次体制因素的表现,尤与行政管理体制息息相关。我们在思想上受传统社会主义理论和计划经济的影响很深,遇到问题往往做出意识形态的极端判断,把问题归罪于改革...[全文]

    《改革不可动摇》发表前后--与皇甫平对话前后 

    网络上流行“劫富济贫”的思路,一味鼓吹这个,穷人非但得不到好处,还会导致富人的财富流失。这对社会发展没好处...[全文]

    吴敬琏坦言中国改革四大缺陷 呼吁认真反思过去 

    认真反思我国改革的成就和不足,它所面临的问题和明确今后的方向,成为一种迫切的需要...[全文]

    2004-2006中国第三次改革论争始末 

   大多数人认为,这是一次有益的争论,当真理和误解都暴露在阳光下时,社会发展的前路逐渐清晰...[全文]

 

  各方声音
    面对困难 改革就是动摇不得 

    改革的成果人还远未能共享,停止不前,不改革行吗...[全文]

    坚持改革才能坚持发展 

    改革本身没有过错,错的是旧机制、旧体制、旧观念所形成的干扰势力利用改革营私舞弊造成目前存在的社会问题...[全文]

    中国是否面临新拐点 

    围绕着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不同的人群却对改革产生着不同甚至相反、对立的解读...[全文]

    改革不可动摇的前提是什么 

    在不能保障公民物质生活人人平等,不能保证医疗、教育、能源公平公正的情况下,一味的改革,势必将会失去改革的意义和价值...[全文]

    失去民意的改革要迅速停止取缔 

    实践证明失去民意的改革,走不通的改革,掠夺式的假改革,打着改革旗号侵夺公众利益的改革,不是动摇的问题,而是要迅速停止和取缔的问题...[全文]

    改革本身不能成为教条主义 

    对过去推行的一些政策做一些调整与完善,这是改革的内在要求,怎么能说是否定改革、反对改革呢...[全文]

    改革反思:谁在说与说什么 

    为了重建改革的共识与动力,应当对改革特别是1990年代中期以来的改革进程进行建设性的反思,但这种反思不应当在过强的思想对立氛围中进行...[全文]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