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圣祥:银行“操作失误”或引发信任危机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8日08:41 新京报 | |||||||||
银行如此‘操作失误’,很可能引发社会对银行的信任危机。而仅仅‘表示歉意’和‘退还多收利息’,是不足以消除这种信任危机的。 北京邮电大学2002级400多名大学生在入学时向工商银行申请了助学贷款,但在毕业时却发现,大家同样的贷款却需要支付不同的利息,其中差额高达上千元。甚至有人贷款2.4万元,但利息却高达1.2万元。工商银行北京分行日前承认因“操作失误”导致差异,并对
其实,所谓“操作失误”是很难自圆其说的。国家助学贷款业务中,即使按照最大贷款额2.4万元,最长还款期8年计算,由学生和财政承担的利息总计为6000元左右,虽然不同的还款方式和计算方法可能产生微小的差异,但按照目前的利率,学生承担的利息不会超过3000元。就算按银行的说法,国家财政补贴部分算错了一个小数点,国家贴息部分占50%算成5%,怎么也不至于算出1.2万元的利息。更何况,像助学贷款这样的特殊业务,程序应该是事先设计好的,操作人员需要输入的只是贷款额和年限,其他内容应该是电脑自动生成的,因此出错的几率应该更小。 可以想象,如果不是学生们感觉“国家助学贷款利息太高”并诉苦于媒体,“失误”将不再成其为“失误”,而是成为大学生们必须实际偿还的真真实实的债务负担。换言之,银行对贷款者的债务负担拥有绝对的决定权,如果并非精通金融的专业人士,人们对银行的决定一般只能是被动地接受。在这种信息与知识完全不对称的情况下,银行以“操作失误”的名义欺骗消费者,将变得轻而易举。 那么,怎样来规范银行的营业行为?是靠消费者对金融知识的恶补,还是冀望于国有银行永远保持高尚的职业道德?这背后,银行的监管制度和内部约束是否出了问题? 国有银行原本拥有不错的公信力和美誉度,但是近年来随着国有银行一次又一次地单方面撕毁“合同”,一次又一次地以“国际惯例”的名义增加收费项目、提高收费标准,“想收就收”的国有银行在国民心目中的形象正一点点发生改变。但我想,人们还不至于上升到这样的高度:银行究竟可不可信?———难以想象,如果银行丧失了基本的诚信,可以随意增加贷款利息额,可以随意动用客户存款,谁还敢和银行发生交易? 银行如此“操作失误”,很可能引发社会对银行的信任危机。而仅仅“表示歉意”和“退还多收利息”,是不足以消除这种信任危机的,我们希望看到更高规格和更为深入的调查。毕竟,“操作失误”与“金融诈骗”其实只有一线之隔;毕竟,已经有太多的“操作失误”被证明是可笑的借口。 □舒圣祥(杭州注册会计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