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评论 > 正文

蒹葭:“无奈的道德底线后移”是社会之痛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8日10:32 半岛晨报

  山东曹县曹河村王美容老人一生养育了四女一子,晚年身患绝症却被自己的亲人遗弃在医院整整5天。老人的儿子曹新安给医院留下一封信,诉说了弃母的原因:老人患的是胃癌晚期,只能靠营养来维持有限的生命。为了治病,家里已花去15万元巨款,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再也无法承担高额医疗费用。(据7月15日《广州日报》)

  按照传统道德眼光看,曹新安的所作所为,丧失了最基本的孝道,为人所不齿,应
该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不过,笔者感觉到,在整个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社会舆论并没有一边倒地大加挞伐,倒是更多一些理解、宽容和悲悯之论。

  我想,人们并非认同曹新安的“弃母”行为,而是更多地体谅其“弃母”背后的无奈。要知道,山东省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930元,照此计算,王美容老人花去的15万元医药费,就相当于一个整劳力不吃不喝至少劳动76年。而且,农村的重症患者实际上大多都选择主动放弃治疗,回家等死。

  由此,我们不得不正视“无奈的道德底线突破”这样一个现实。一般而言,突破道德底线有两种情况,一是人们用有争议的言行主动背叛传统道德,二是社会生活实际逼迫人们被动放弃道德底线。对于前者,比如轻生者欲跳楼时看客发出“快跳,等不急了”的催命啸叫,这种泯灭人性的行为理当受到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而对于后者,如见义勇为者普遍的悲惨结局,导致人们“路见不平不敢吼、该伸手时不伸手”,社会舆论就显得十分尴尬与无奈。

  同样是突破道德底线的行为,同样对世风产生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同样带来道德底线的后移,我们对“主动的底线突破”可以做到义正词严,却对“被动的底线后移”感到手足无措,或者给予某种程度上的宽容。这不能不说是整个社会的尴尬和痛楚。

  道德建设从来都不是空中楼阁,而必须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所以,道德底线的坚守,从来就不仅仅属于思想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范畴的事情。古人说“仓廪足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今人说“道德有赖于体现公平与正义的社会秩序。”这些都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当生存条件极其艰苦的时候,当社会公平与正义被肆意破坏的时候,道德必然会处于极其尴尬的境地,“底线的退守”也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因此,我们在“留信弃母”事件中,既要警惕其突破道德底线的负面影响,更应该反思医疗费用畸高、农村

医疗保险制度严重缺失和社会救助保障体系严重残缺的现实困境。

  □蒹葭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