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显亭:“负债累累的繁荣”是病态的政绩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4日09:43 温州新闻网 | |||||||||
为防止出现“一任政绩、几任包袱”的情况, 海南省委组织部近日出台《海南省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实施办法(试行)》,首次将政府举债情况列入考核内容,考核结果作为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评价依据之一(8月9日《京华时报》)。 相信不少人会为海南省依照实际情况,把政府欠账“算”到领导干部头上的做法举双手赞成。笔者之所以这样说,原因是一些地方政府与其主政者,常常剥夺大多数人的话语
记得今年3月4日新华网曾发表了一篇名为《数千亿县乡财政赤字成中国新农村建设绊脚石》的报道。文章说,根据政府高层部门对全国不同地区的定点检测数据推算,目前仅乡、村两级各类公共债务,每个县平均就有2.55亿元。县级债务的规模则有可能比这个数字还高。几乎大部分县乡内的乡村负债总额都超过年收入,有的甚至数倍,如果再加上县级债务,全国3万亿的财政收入的“可喜”、“新高”就要打个不小的折扣了。 这是一组可怕的“数字”,其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但肯定不能全部记到改革的头上。对于想享受改革发展成果的公众来说,他们并不反对政府有债务,只要这个债务是为有序发展当地的公共事业、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而举借的,都可以理解。这是发展与改革不可回避的代价。但是,如果借的钱用在了面子上,是为个人的升迁趟路子,这样的做法公众肯定不能接受。老百姓过日子还讲究个“量体裁衣”、“量入为出”,官员们理政——这牵扯到数以千万计的人的福祉——更当如此,否则,对地方来说就意味着灾难。 中央刚刚实施的新的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提出了“实绩分析”等几个基本环节。对“实绩”的理解,恐怕是不仅仅看“效果”,更要看实现效果的“成本”。海南省整治“一任政绩、几任包袱”的“官患”,把政府举债情况列入考核内容,是对这种新评价体制的落实与贯彻,其做法值得推广。(邵显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