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评论 > 正文

佚名:贫困生被利用和透资的“道德陷阱”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6日09:27 四川在线

  这几年一边是贫困大学生上不起学,各高校和教育部也想了很多办法;另一方面频频也传出大学生毕业后拖欠国家助学贷款,甚至连人都不知所终。教育部近日开通了24小时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热线电话,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学生、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可拨打热线电话咨询有关政策、投诉相关问题(《中国青年报》2006年8月16日)。而同一天又传出浙江大学四名毕业四五年的大学生至今不按规定履行还款义务,终于被银行告上了法庭。(《东方早报》2006年8月16日)

  笔者也是获得了国家

助学贷款的,所以对其中问题深有体会。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毕业大学生如果进了一家私营企业特别是不太著名的私企,也没有什么档案不档案的,银行和原高校或许真的不知道这个学生去了哪?更何况今天跳漕就像换衣服,960万平方公里上哪找人?

  教育部曾庄严承诺,不会让一个大学生因为贫困而面临退学。这让很多人欣慰,尽管这句话还没完全兑现,但国家的各项资助政策和措施的确也在逐步完善。在我们印象中肯定还有那个天之娇子的形象,尽管大学生已经和普通劳动者一样。自然而然对大学生甚至时常还很宠爱,就是溺爱也司空见惯。甚至像03年早已成年的孙志刚,因为他是大学生,而引起巨大的震撼,最后收容遣送制度废除。其实这种案例很多,代价也很惨重,是否因为孙志刚是大学生,国家和社会才高度重视吗?

  有时候面对大学生的种种行为我们很痛心,许多媒体也就是是抓住这种心理进行大肆的炒作。其实媒体这些做法就像给大学生挖了一个“道德陷阱”,犹如逼宫,就是让你去跳,然后它获得商业卖点。就像

浙江大学这四个学生我们骂他们没道德,没诚信。这不得不是说是媒体在利用“道德陷阱”吸引眼球,而大学生也往往因为种种原因就是跳了下去。这种考验,考验的不仅仅是大学生的诚信和道德,也让银行和教育部门不得不担忧国家助学贷款的回收可能性。我们思考一个问题,道德被透资和利用了,那如果“道德陷阱”也被透资和利用了呢?今天这已经成为很多的个案摆在了我们眼前,我们就不忧虑吗?

  作为个别案例银行告大学生是可以理解的,我坚决支持这家银行告浙江大学那四名学生,但那如果真要遇到这种事就告付出的机会成本也太高了吧?这当然不可以推广,注定是不可行的方案。在全社会个人信用体系未建立起来前,先尽快建立一个国家助学贷款学生个人信息查询系统是十分必要的,让大学生置于全社会的监督之下。假如他敢欠钱不还,我们看哪个企业或者公司还愿意要他。

  大学生利用道德也是可耻的,媒体动不动挖“道德陷阱”也是不应该的。我们不希望看到道德和“道德陷阱”同时被透资和利用。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