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敬涛:字典不解释“鸡”小孩也明白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8日07:07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 |||||||||
石敬涛(山东 职员) 不管回避也好,还是“富有时代气息”地面对也罢,“鸡”作为世俗社会的一个客观存在,像其他新生事物一样,已经成为世俗生活中的一个你知我知、心照不宣的流行词语。在意识上,在世俗生活中,你已经无从回避。与其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对这类词语以唾沫星子淹死而后快,倒不如面对现实,把视线和视角真正移注于现实中的世俗市井。
有关部门统计资料显示,汉语每年大约出现1000个新词语。这些词语大多比较鲜活,在报刊杂志上频频出现,却又在一般词典里查找不到。社会不断发展进步,新事物、新概念层出不穷,这种变化必然反映到语言中来。就像有网友所说,这种更新是必要的,若干年后考评,才会知道社会究竟在什么时候其定义发生了变化。 只不过,与传统的《新华字典》相比,这本“富有时代气息”的字典,显得稍稍有点“超前”了而已。尤其是让“鸡”这等如此成人化的语言,让孩子看到,对于“保守”的家长来说,是不可接受的。而其实,在语言等新鲜事物的接受上,现在的孩子,不知道比大人们的领悟能力要高多少倍。只不过大人们始终把孩子当“孩子”看罢了。 在教育家陶行知看来,必须对人尤其是孩子的自主性、“自然的生长力”抱有足够的敬畏和尊重,不能以外力妨碍、挫伤人的“自然的生长力”。作为一个社会化的人,当今天的孩子们已经可以坐在教室里,坦然地接受当初被视为“异端”的“生理卫生”课的时候,当成年人所构成的群体以及媒介的影响,对于孩子们不可避免地施以多样性、多变性和异质性影响时,当“鸡”的存在是这个世俗社会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与遗憾的时候,笔者认为,对这本“富有时代气息”的新华字典,对“鸡”的这种世俗化的解释,我们大人们的确没有必要讳莫如深。我们应该相信孩子,应该给孩子与这个世俗化时代正面接触的机会,应该对孩子们“自然的生长力”给予足够的敬畏和尊重。 一个“鸡”字,不是洪水猛兽。相信孩子“自然的生长力”吧,毕竟作为世俗化社会中的一员,孩子早晚都要进入社会这个大熔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