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评论 > 正文

王希忠:救助站帮找工作恐为一厢情愿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8日00:10 红网

  今年年初开始,深圳宝安区救助站开始尝试为健康适龄的流浪者介绍工作,由政府搭桥,提供就业机会,这一举措为全国首创,目前在救助体制内并无先例。该计划刚刚起步,就遭遇两名流浪者“不适应高强度工作”而走人的尴尬。(据《南方都市报》)

  古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由此来看,不满足于解决一粥一餐一张车票,而是着眼于求助者的生存能力,无疑是更为根本的解决之道。宝安区救助站站长邢福合就
认为:“只有为他们找到工作,让他们具有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才能在某种意义上一劳永逸地帮助求助者。”

  然而,愿望是美好的,道理上也无可挑剔,但回归现实,笔者认为,结果恐怕只是救助站的一厢情愿。

  首先,从流浪者角度看,他们多数并不具备竞争能力。一个人到了需要救助的地步,必定是长期或暂时失去生存能力,其原因或者是由于身体的缺陷,或者是由于知识技能的匮乏。当然救助站帮找工作的对象有明确限定,即健康适龄者。但缺乏生存能力不止身体上的,也包括心态问题等,那两个被招为电焊工试用一天就以“工作时间不固定、工资水平低”为由不干的流浪者,就很能说明问题。为他们找工作,难度可想而知。

  其次,从用人单位的角度讲,他们招人讲求的是成本和收益。用人单位不是慈善机构,他们到救助站招人图的不是做好事(不排除有个别人是出于慈善目标)。因此,他们的目标是人越能干越好,给工钱越少越好。因为不是慈善,不合用工要求肯定不要。而由于在救助站招人意味着招到高技能工人的几率降低,为保证收益,招到人也要压缩用工成本。而这又可能遭遇反抗,那两个电焊工的离去即是一例。可见,劳资成交的难度是很大的。

  再次,从救助站来讲,其本职就是解一时之急,一劳永逸解决问题,超出了他们的能力。救助站面对的有健康适龄的流浪者,但更多的是不具备劳动能力的求助者。救助站的人员经费都有限,应当将主要精力放到后者身上,将他们及时送回家。而为健康适龄者找工作,由于客观难度的存在,是缺乏效率的,对其他的救助者也不公平。而反过来讲,如果找工作成功率高,就可能会吸引一些并不需救助的人来求助,给救助站增加不必要的压力。救助站即使拒绝,也增加了甄别的成本。

  这并不是说这些人不应有一份工作。只是笔者认为,解决他们的问题,需要的是社会保障托底。一个社会的正常运转,需要不同的部门各司其职。救助站能解一时之急,就算尽到了职责。承担的过多,既解决不了,也解决不好。

作者:王希忠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