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评论 > 正文

刘义昆:从九成科研成果无价值想到孟二冬教授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8日08:03 光明网

  今天是9月7日,学校通知我参加学习北京大学教授孟二冬的座谈会,这让我陷入了思考:作为一名大学老师,我应该向孟二冬教授学习什么?看了下面这则新闻,我有了答案。

  9月5日,在全国政协的一次专题协商会上,全国政协常委张涛指出,每年国家统计的数万项科研“成果”中,百分之九十以上无实际价值,形成了大量的“科技泡沫”,导致我国在国际科技总体实力竞争中长期处于弱势。(9月7日《新京报》、新华社电)科研“成果
” 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否真的没有实际价值,我们不得而知。但在科研院所和高校里,论文与成果重量轻质现象十分普遍,却是不争的事实。

  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冯培恩认为,科研院所和高校在人才评价中只看重科研成果数量而不注重其质量和科学意义,导致了科研人员急功近利,为获奖和晋升而搞“短、平、快”,成果得不到转化,甚至还催生种种学术不端行为。这一观点,我是十分赞同的。但是,“九成科研成果无实际价值”,问题都在学术评价机制上吗?

  在同样的学术评价机制之下,孟二冬教授为我们作出了一个正面榜样:1994年,孟教授发现清代学者徐松的《登科记考》有大量的缺漏,便把自己埋在古籍阅览室的故纸堆里,在散发着霉味的线装书中一条一条地查找,对唐代登科的士人一个一个地核实,广泛收集资料,参校甄别。历时七载,他终于完成了100多万字的《登科记考补正》,该书被认为是近些年我国文学界和史学界不可多得的一部力作。这一成果虽有价值,但对孟教授职称评审,待遇改善作用却有限。孟教授所以能够孜孜以求、七年磨一剑,恐怕还在于其踏实的科学精神与可贵的学术良知。

  诺贝尔奖经济学奖约翰·纳什一生只发表了三四篇论文,但并不妨碍他成为伟大的科学家。相较之下,我们的一些教授全年四处开会、做顾问,却还是能拿出几十篇、上百篇的论文、完成好几个项目,这样的论文与成果能有多少技术含量,显然是值得怀疑的。对于这样的现象,我们往往容易把责任推到学术评价机制上,认为都是职称与晋升惹的祸。可事实上,一些教师和科研人员在当上教授、研究员、院长之后,依然无心学术,依然在学术上搞经济人理性:拉项目、搞课题,能拿到钱的项目挤破脑袋,钱少没钱的项目无人问津;有的甚至打着教授的旗号去外面开公司。可见,学术评价机制之外,还有科研人员科学精神、学术良知的陷落。

  孟二冬教授的学术经历已经告诉我们,即使学术评价机制存在种种问题,只要科研人员尚存踏实的科学精神、严谨的学术规范和务实的学术良知,乐于探微寻幽、知难而进,还是可以拿出有实际价值的科研成果的。在给孟二冬教授女儿的信中,胡锦涛总书记动情地说,我是含着热泪读完你这封来信的;今年教师节期间,教育部也号召各高校学习孟二冬教授。(9月6日、新华社电)我们不知道,面对“九成科研成果无价值”,我们的科研人员和教授们在学习孟二冬教授时,会有何感想;是否会感受到孟二冬教授这种做研究的态度和精神,感受到自身的差距。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