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评论 > 正文

秦关:什么是对科学家的最大奖赏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8日15:43 新京报

  前天,伊格纳罗等5位在生命科学领域拿过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到中国科学院生物与物理研究所,与年轻学生交流。当被问到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怎样才能获得诺贝尔奖?伊格纳罗教授答:“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科学家而言,重要的不是获得诺贝尔奖,而是能做什么才能让同胞们更加健康和富有。”此言一出,着实给中国的“诺奖谜”们浇了一盆“冷水”。当然,随后此起彼伏的掌声,同样让人欣慰———至少我们的年轻学子是认同科学的首要宗旨是为了“让同胞们更加健康和富有”这一信念的。而几乎同时,也有媒体正为中国“勇夺诺奖
”鼓劲。

  文章指出,在中国科技史研究中,中国“零诺奖”问题与“李约瑟难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所以,经过28年的改革开放与发展,当中国的经济和科技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时,人们有理由对中国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寄予厚望。

  与此同时,全国政协常委张涛称,“每年国家统计的数万项科研‘成果’中,百分之九十以上无实际价值,形成了大量的‘科技泡沫’”,与国计民生相去甚远。

  显然,“科技泡沫化”与现有科研评价体系有着密切的关系。众所周知,当前不少科研院所和高校在人才评价中只看重科研成果的数量而不注重其质量和科学意义,许多地方甚至出现了拔苗助长、浑水摸鱼的情况,不讲质量,只讲“数字化生存”与“数字崇拜”。无疑,这种“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式的评价体系严重伤害了中国的科学研究。其结果必然是,劣币驱逐良币,臭皮匠驱逐诸葛亮。

  如张涛所说,这种“臭皮匠体制”所引发的后果,“由于科研活动远离经济与社会实际以及立项和评估中的问题,出现了大量的科技泡沫,导致我国在国际科技总体实力竞争中长期处于弱势。”事实上,美国物理学会期刊也透露,尽管在过去十多年中,来自中国的论文数量大幅增加,但质量却在降低。

  正是在此背景下,伊格纳罗的提醒才显得格外重要。中国科研人员的价值不在于是否能拿诺奖,也不在于他们发表的论文被引用多少回,而在于那些研究成果对于中国乃至世界能产生多少实际价值。倘使我们只是“为科学而科学”、“为获奖而科学”、“以奖杯丈量科学”,这无疑是对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双重背弃。

  什么是对科学家的最大奖赏?显然是他所取得的成绩。与这些成绩相比,任何奖赏都不足以言明科学的价值。

  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这位被称为“吃着中国的大米,心里却装着世界的温饱”的老人,以“杂交水稻之父”名扬天下,拿遍了除“诺贝尔奖”和“中国科学院院士”之外几乎所有相关的中外重要奖项、荣誉。然而,所有荣誉与其“杂交水稻”造福人类相比,都显得微不足道。

  如伽利略所说,“科学的惟一目的是减轻人类生存的苦难,科学家应为大多数人着想。”一个科学家对于这个世界的真正贡献与意义,不在于他曾经或即将收获多少鲜花、掌声,捧得多少奖杯,因为无论是鲜花、掌声还是奖杯,这一切都是来自大地、社会与他者的“创造”,而不是源于他本人;只有由他自己经过千难万苦做出来的科学发明和成果,才是真正属于他自己、继而是属于全人类的创造。而这些创造与贡献的大小,也将直接关系到人类是否健康与富有,关系到人类是否能走出相对愚昧与贫困的状态,步入一个更加光明的前景。

  秦关(北京媒体从业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