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亮:雪白栏杆上的脚印不能仅一擦了之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02日00:00 红网 | |||||||||
9月27日,一位市民反应沧州市彩虹桥,新刷的栏杆上竟然被踩上了近三百个脚印,让人看着很不舒服。据说,这些可能是一些人晨练时留下的。施管处的工作人员也说,有些市民明知涂料还没有干,还是垫着纸坐在刚刚刷过的栏杆上。(据《沧州晚报》) 看了这则报道,笔者不禁生出些感慨。因为这是一个公众曾经对公共财物充满价值敬畏的国度。从小学生行为规范到公民道德准则,再到宪法“社会主义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
我想,对于“新刷的栏杆上的近三百个脚印”,我不应仅仅当成一起事件偶然来看。它其实暴露出社会集体潜意识中的一种价值倾向:对公共财物失去了昔日的价值敬畏。为何一个曾经对公物敬若神明的国度里,现在却出现对公物,如此肆无忌惮的任意“践踏”的行为呢?以前那种对公物的价值敬畏确乎已然消退———这种消退不是主动的,而是有一些东西在割裂着公民的这种价值敬畏。是哪些东西呢? 我们先来看两个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公物本姓公,但有时公物的所有权,却随着干部的离任发生了变化。从近年各地报章杂志揭露的案例看,为领导干部配备的汽车、笔记本电脑等办公用具,往往存在“物随人走”甚至“顺手牵羊”的现象。许多公物成了私有财物;甚至有些领导干部为了在新单位尽快作出“政绩”,打开工作局面,则干脆把原单位的项目、资金一股脑儿带走。长此以往,必然在群众心目中造成恶劣影响,必将强行改变公众对公物的原有价值判断。 还有种情况:办公室里常堆积着有奖销售没送完的保暖内衣、印有纪念字样的奖杯本子帽子T恤和纸口袋、没有看过一眼的精美杂志、发黄了的稿纸信封、各种纪念品、食品饮料,以及桌椅柜子台灯、过时了的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打印机以及墨盒硒鼓……这些公款买进的公物,被闲置、遗忘直到变成真正毫无用处的废品。它们的浪费和损耗,也一点点蚕食着公众对公物价值的敬畏。 可见,是当权者对公物的价值贪婪导致公民对公物的价值轻浮。因为必先有公权力爱护公物的道德,才有公民爱护公物的道德。政府是公共性之源,官员是公共财物的当然守护者,如果连“当然守护者”都贪婪地掠夺公共财物,以公权谋私,如何让百姓去爱护公物?当年爱护公物的公民道德之所以那么坚定,完全源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公权品质。 而如今这种公权品质似乎日益败坏,国资流失,腐败横行,公权市场化,加之各个单位对公物的闲置和浪费……正是这些“败坏的公权”割裂了社会对公物的价值敬畏。人们于是逐渐丧失“共同的利益感觉”,道义上获得了一种暴力分享公物的诉求,以致衍生成为一种暴力发泄倾向。 笔者以为要想彻底消弭雪白栏杆上刺眼的脚印,仅一擦了之,绝对难除根本。除非想方设法弥合已割裂开的,公众对公物的价值敬畏的那道裂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