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檀:凯雷之争让人变傻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9日04:56 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 | |||||||||
美国投资公司凯雷收购徐工成为旷日持久的战役,衍生为中国重点产业安全问题的全民大讨论,也成为媒体眼中审美疲劳之极却又不得不谈的话题,也成为国家相关部委对机械制造等相关行业外资入股进行具体规定的契机。 讨论被一个在收购争夺战中铩羽而归的“第三者”导向了民族主义方向,激起了许多人的义愤,在这样一个道德向度上,所有关于外资产权并购的讨论都没有办法正常进行。
如果回顾十年前关于洋啤酒、洋日化产品“入侵”的讨论,我们将发现,十年以后,我们的讨论无论从观念上还是推理过程上,都没有明显的进步,甚至用的语言都大同小异,虽然有无数案例在前,我们的头脑还是不怎么清醒。原因就在于,类似凯雷收购徐工是否卖国这样的讨论让我们变傻,迟迟无法理解“生意就是生意”这样的市场精髓。 无论是招行的不引资或者是徐工的想引资,都是市场选择的结果,都是资金约束与市场竞争的结果,而不是为了“出卖”民族产业而“出卖”民族产业。 这是一场没有赢家的战役。 凯雷一年半的谈判与长达一年的争议换来了修订后的协议,其收购成本将因此大幅提高。而另一个传闻是双方成立中外合资企业,私募股权投资被活生生地逼成了产业资本,凯雷这样一个全球规模最大的投资公司竟然要改弦更张?徐工收购案已成鸡肋,凯雷之所以不离不弃,恐怕颜面与象征意义的考虑更多一些,因为他们的退出将获得不菲的补偿,经济上损失不大。 徐工收获了什么?漫长的等待与停顿的改制,以及继续融化的资产。其实,徐工在争议声中曾被逼出实话,那就是其内质并不如人们所看到的外表那么光鲜。事实上,中国大型国企考虑引入外国投资者大都是内囊耗尽、政府注资、上市等援兵也弹尽粮绝之后的被逼无奈之举,如深发展,如广发行。 而民众继续在漫天的传闻中被流言所中,或挑逗起义愤,并继续学不会清醒的思考。部分国人的思维很古怪,虽然自己在A股市场狂炒ST股的并购概念,但一旦遭遇外资并购案,就血脉贲张,变成另一种思维——企业总归很值钱外资才会买,不卖给内资而卖给外资不是卖国,就是外资的阴谋,或者是交易中有猫腻。他们在证券市场的黑色交易和对于外资的历史心理恐惧感的双重夹击下,丧失了最起码的判断能力。但故事往往是这样开始的,一个执著于阴谋论的人在与臆想中的阴谋制造者进行了殊死的搏斗之后,往往更执著于相信阴谋的存在。 意外的收获是法规开始对外资并购设定具体准则。8月8日,商务部、国资委等六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赋予商务部会同相关部门撤销并购行为或修改并购方案的权力。这一规定于9月8日正式生效。这是早该完成的工作,不料被逼出台。 当一个世界在你面前由无尽的阴谋事件构成,只能说明这是一个前市场时代。这样的争论看上去很傻。叶檀(女,上海财经专栏作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