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评论 > 正文

邓海建:医疗服务涨价与房地产成本公开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7日00:00 红网

  10月26日《扬子晚报》消息:江苏调整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市民称之为涨价方案。近日媒体公布了江苏省物价局部分拟调整医疗服务项目价格的消息,引起市民广泛关注,多数市民感到调整的项目增幅太大,令人难以接受。再看医疗服务费涨价情况,上涨幅度最大是一项名为“免疫固定电泳”从20元升至360元,翻了18倍;有几项医疗服务费上调千元以上。这样的增长幅度让患者们难以承受。

  一百个涨价的借口也抵不上一个民生的理由。在医改方向尚未明确的理论语境下,以大幅度“医疗服务”价格的提升“实践先行”,不管其改革话语是如何动听,其对“看不起病”之现状的恶化必然成为老百姓不能承受之成本——而如果一场改革是以民生生命健康权的巨大损益率垫底、以抵达所谓“收费结构调整”的目的,改革的动因就颇值得我们犹疑。改革,不是以平衡部分人的利益博弈为终极价值,在公共医疗服务价格居高不下、又深深伤害着公民基本权益的现实下,虚妄地考虑“以药养医”还是“以技养医”就好比拿着患者的救命钱论证穿裘皮还是穿黄金衣更审美——不以增进大多数人福祉的改革方案永远悖逆了正义的社会逻辑。

  在民间舆论掀起了呼吁“公开

房地产成本”的热潮里,我对抽象派“涨价方案”的合理性深表怀疑:一是医疗服务价格主要取决于医疗成本,而医疗服务成本无非是药价和技术服务的总和。在这场改革里有个命题很是诡异——我们在“医药一家亲”的前提下擅自增加医疗服务价格,真的就能符合西方医药分离后的医疗服务价格体系?药价岿然如泰山,打针开刀费用又大幅飙升,这样的改革注定了只有一个可预期的后果:不涨价不成活;二是探讨医疗成本谜局不能规避了大多国字号医院的前世今生,专家如果真要谈技术成本和专业价值的话,不知道还记不记得当年上纳税人供养的大学时享受的公益、就职于公立医院所仰仗的公有资源和享受的高额福利——抛开这个良心逻辑不谈,法理而言,患者在医疗成本前不能只有埋单权而没有知情权吧:那些大医院里悠闲的非医人员不知道抵消着谁家的成本呢;三是事关医疗服务价格的方案不能只有公示而缺位了听政,医疗价格不是纯粹市场意义的商品价格,它带有强烈的公共品色彩,既然医院一提成本就叫亏损,那就把亏损数字的来龙去脉给公众一个交代,关系到老百姓身家性命的“价格”,专家、代表再高深再真诚都显苍白,医疗的民生情怀、医改的人本取向需要程序正义来支撑,更需要敬畏民众的话语权。

  我在想,“医价”与“药价”的两种命运版本真是“相当”有“中国特色”的:按现有的制度设计,从普通医生到专家只是资历或年龄问题,眼下专家门诊的“大跃进”仿佛意味着我们的医疗资源早已春风化雨,而专家提价是你躲闪不及的,譬如你去医院,找不到普通门诊、不挂专家就意味着等死;反过来,“专家”或“医院”对“药价”又是游刃有余、充满裁量自由的,所以“降价药”不仅价格下降、寿命也跟着降——在这两个问题上,真应了那句广告词:你没有选择。有人说,对于医院来说,关乎利益的价格博弈来自于同行和病人——问题是我国现有优质医疗资源匮乏,公立医院垄断交响,竞争生态近乎于零;而病人在信息严重不对称的情况下,基本不存在平等对话的可能。结果是:医价一高,就高到实处;药价一低,就低成梦呓。

  犹记得最近的新闻说:某某医院院长“双规”了,医改办的主任也“双规”了,于是医院的头头脑脑、主治医生们都像是惊弓之鸟,而老百姓们则在私下奔走相告:现在去医院看病最好——这大概是中国

医疗体制改革进程中最大的反讽,比对今日之新闻,不知道老百姓会不会奔走相告:赶在涨价之前去医院吧,省钱呀!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