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评论 > 正文

毕诗成:取消中医的网络签名为何只有138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3日01:49 中国青年报

  毕诗成

  取消中医网络签名活动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闻发言人就“网络签名”和“韩医”申遗的情况表态,这次“网络签名”活动,因其否定历史、违背科学,激起了广大中医药工作者的强烈愤慨。据调查,到目前,参与“网络签名”的仅有138人。(《新京报》11月1日)

  沸沸扬扬的“取消中医”风浪,真正签名的只有138人!这可是此前报道中一个很少被提及的数字。此前,我们看到的都是“网上征集取消中医的签名活动已经达到上万人,而且主要都是卫生领域的人”的报道,而“万人签名”的信息从网络走上报纸,之后再次传回网络,曾成为一些知名新闻网站的头条信息。大家像模像样地讨论,有的地区甚至开了专门的研讨会。

  互联网进入我国十多年来,已经成为传播新闻信息的重要渠道,很多报纸、电视媒体都开始关注网络上的声音,有的甚至专门开设了网络新闻板块,设有专门的网络记者。网络上的风吹草动,很快会被传统媒体做成新闻,但由此派生出了新的新闻伦理问题:平面媒体该如何报道网络信息?当网言网语走下网络的时候,我们如何去伪存真、除其糟粕?

  网络是要靠点击率生存的。因此,常常会用一些反常规的观点、哗众取宠的消息来吸引大家的眼球。至于社会责任、道德伦理、社会规范,往往不在考虑之列,这就常常会给报纸等传统媒体设下“圈套”。

  网络上曾流传一篇帖子,叫“勾引媒体炒作的13种方法”,提出网络产生影响力的诸多招数:先吸引媒体记者的眼球,才能吸引大众或者分众的眼球,花最少的费用,将消费者的注意力转化为记忆点,让知名度得到最大化的扩展——这就是很多网民的逻辑。看看这几年流行起来的所谓“网络红人”,虽然最初都是在网络上起家,但最终几乎都是通过报纸报道、电视采访等传统传播手段,复制、传播、添油加醋,实现“红起来”的目的。

  那篇“勾引媒体炒作13种办法”的文章还强调,“勾引媒体做炒作,如果片面盲目追求轰动效应,而忽视最本质的东西,是很难成功的。”正是在这样的思维指导下,当初搞个怪动作、说几句怪话的网络炒作在失去关注度之后,一些人开始设置像“取消中医”等重大议题,继续他们“勾引媒体”之路。

  对于某些是非明确的新闻,有网民就是以某种反叛、涂鸦的方式,说些反常规甚至反人性的话,结果就会被记者或者评论作者拿下来,大谈特谈。实际上,往往批判的都是一个伪命题,不过是一些网民吸引眼球的做法或者毫无责任感的牢骚罢了。现实中几个人说地球是方的没人搭理,网络上几个人说地球是方的,干嘛就要当大新闻做?

  记者一上当,“勾引者”就高兴,就会更起劲。诚然,网络上的东西往往很有“卖点”,但并不是凡是有卖点的东西都应该去做。回过头来看,很多从网络上走下来的被大肆炒作的东西,既没有价值,也没有趣味,几乎就是堂而皇之的“闹剧”。结果却以扰乱视听,传统媒体公信力下降为代价而收场。

  网民之所以肆无忌惮、为所欲为,是因为他们将网络认定为虚拟的空间,可以任意涂鸦,肆意吐口水。既然如此,对于一些无聊的争论,还是让他们待在那里继续“虚拟”为好。泡沫多了必然惹人生厌,正如中国人民大学喻国明教授所说,媒体强调什么不强调什么,有自己选择的自由,媒体报道的社会价值高低,市场本身也会作出判断。但在竞争环境约束力不强、媒体

竞争力加大的情况下,一些中小媒体很难从当下作派中退身,这样的作派还要继续,这才是值得焦虑的地方。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