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评论 > 正文

王晓渔:我们需要大学奇才而非高考奇才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3日05:36 新京报

  一名学生考进武汉大学被退学,再次考进武汉大学又被退学,重新考入华中科大再次退学,今年又考入了华中科大。(11月2日《广州日报》)

  4次考进名校3次退学,这名像西西弗斯一样的学生大概并不知道西西弗斯是谁,只是因为旷课、学分不够等原因反复退学、考学。形成对比的一个细节是,当记者问到“有没有想过会再次被退学”,他的回答是“想过,我会尽量争取毕业的”;当记者问到“如果再
让你考一次,你还能考上名校吗”,他的回答是“只要我想考,就能考上”。面对大学学业如此犹豫,面对高考又如此自信,一名被媒体称作“高考奇才”的学生居然无法适应大学生活,人们难免会问:高考究竟选拔何种人才?是要适应中学教育的学生,还是要适应大学教育的学生?

  目前来看,在不少地方,大学四年有成为高四到高七年级的趋势。由于高考选拔的是适应中学教育者,他们进入大学也会按照自己过去的学习方式规划大学生活。有评论者认为中小学是应试教育,大学是素质教育。在我看来,这种说法不太准确。中小学是日常型应试教育,应试已经成为日常生活,每天都在为考试作准备;大学则是应急型应试教育,平常不用关心考试,只要在考前几天背背笔记就可以了。所以,很多大学生衡量一名老师的好坏,往往与他的学术能力无关,而是看他是否考前画重点,是否给学生打高分。中学阶段有高考这个最后裁判,学生还会期待老师严格一些;大学阶段老师的打分就是最终成绩,学生会不断要求老师放松尺度。

  面对这种情况,不少大学也不断调整教学方式:有的学校把自己塑造成“考研基地”,以备战高考的方式备战考研;有的学校加强纪律管理,学生上课需要打卡;还有学校干脆公开招收学生信息员,让他们监督自己的同学是否上课认真听讲。这些措施很受校方的青睐,它们容易操作又容易见效,并且可以赋予严肃校规校纪的名义。或许还会有人认为,如果校方能够推行这些措施,“高考奇才”就不至于面对大学生活无所适从。可是,这种试图恢复日常型应试教育的措施,只是一种饮鸩止渴的权宜之计。如果一名大学生在校方的严加看管之下勉强毕业,谁能保证他进入社会工作以后会天天按时上班呢?在目前的就业形势下,一家单位根本不会有耐心管理或者培训一名没有自制能力的员工,它必然会择优而用。

  大学不仅不应恢复日常型应试教育,还必须革除应急型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更进一步而言,大学不应成为高四到高七年级,高中则应该成为”大学预备班”,不仅培养优秀的高中生,还要培养未来的优秀的大学生。民国时很多大学都设立预科,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经过一段充足的准备阶段。恢复预科显得有些遥远,但改变高考却绝非不可能。最近,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谈松华透露,在

高考招生制度上研究型大学还要增加面试,并且获得更多自主权,允许按学科或学院自主考试和招生(10月25日《新京报》)。或许,这是一个改革方向。以大学为主体的高考招生制度,将有可能招收到更多“大学奇才”而非“高考奇才”。

  □王晓渔(上海学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