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评论 > 正文

陈宝宏:面具下中国当代艺术的红脸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5日02:05 新京报

  这些所谓“中国元素”和“中国符号”真的存在于当代的中国吗?而且即使找到一个代表当下中国的符号,那它和一个国际视觉艺术展览有那么大的关系吗?那种随手为祖国画符,多少有点玩笑了。

  据报道,下一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场地设计方案的征集活动几个月来收到的各种方案达百余件,但无论是建筑方案还是艺术方案,相当一部分提案人还是在利用“太极”、“
阴阳”这些概念,在材料上以竹子、砖瓦等这些已在过去两届中国馆、乃至整个中国当代艺术创作中被用滥的所谓“中国符号”来表现中国馆的理念。(见11月8日《北京青年报》)但是这些所谓“中国元素”和“中国符号”真的存在于当代的中国吗?而且即使找到一个代表当下中国的符号,那它和一个国际视觉艺术展览有那么大的关系吗?如果非要强调中国符号,这个符号也绝不是浅薄图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细枝末节吧。符号之于本体,是直指人心的单纯而有力,像棒喝当头。大的符号大相无形,不立文字。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贵在神似”,要是真想给气韵生动的“道”找一个符号,还拿三岁小孩都知道的太极图说事,也未免太低估我们祖先的智商了吧?传统中国的文人虽习惯于承担,但终须苦苦寻觅上下求索,有一天蓦然回首顿悟后仍要说“只可意会”。那种随手为祖国画符,多少有点玩笑了。当代中国艺术家才15岁就已经老了。太老了,喋喋不休老生常谈,无意中在灯火阑珊处找到了大话空话般的标准中国符号,比如说有眼无珠、眼大无神、大而无当等等。这些被艺术家搬出来的中国符号,如果说属于中国,那它们其实也和艺术无关了。因为艺术家过于刻意地强调自己的“中国”身份,而不是放松忘我的艺术创作。后者才属于艺术,也才更接近中国文化的根本。

  所谓的“当代艺术”在中国,其实仍是指西方艺术体系下的中国变种那一部分艺术,区别于传统的中国绘画、戏曲、诗词音乐。百年来,西方文化的幽灵从欧洲来到美洲之外的中国徘徊。100多年前的中国知识学术界,曾经有过关于东西方文化“体用”的争论和抉择,近现代中国文化中始终存在着中国

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分裂冲突。直到今天,当一些艺术家说自己是写书法、画国画、做篆刻时,另一些说自己“搞艺术”的所谓先锋艺术家指的是画油画、做雕塑装置、
行为艺术
等等西方范畴的艺术。虽然西方人也认为,两者从艺术观念和技术的优劣高低上并无多少可比性,可是文化的区隔在某个角落里依旧是泾渭分明。相当多学习了西方艺术观念和技术的艺术家,下场和现状是仍然在长期来料加工的恍惚中被摆布。当下中国艺术在汹涌的全球化浪潮中,很难回归儿童乐园般的纯真岁月了。

  中国当代艺术很像“世界音乐”的处境。那就是在西方音乐的价值体系中,由西方音乐家的耳朵听出的世界各地的民族民间音乐。但千回百转,这个音乐世界的中心坐标还是西方音乐。而那些所谓的后现代多元观念仍然停摆在西方学术的玻璃球中。在这个坐标中,中国符号的强调所对应的只是“西方”符号,而不是包括亚洲、非洲、拉美在内的“非中国”文化。中国当代艺术之于世界,似乎仍然是一个地理概念。

  如今的中国艺术家,作一次艺术一定要用上那些被简单化的所谓“文化”吗?也许更好,当艺术回归到艺术家肉身所代表的宇宙祖母原始密码灵光闪烁的那一刻。从这个角度说,中国艺术家无国界化的个体意识,以自我为主体、为构架才是古老中国禅学在当下胸怀下获得的顿悟。也许它就是破解笼罩在芸芸艺术众生头上的精神符咒的一把钥匙。

  □陈宝宏(北京画家)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