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评论 > 正文

李劭强:孔子讲堂进监狱传递出一片爱心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30日00:12 红网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二十八日,长春北郊监狱的三十名服刑人员在课堂认真地听老师讲授孔子的《弟子规》。据悉,这是该监狱对服刑人员进行改造教育的一次新尝试。北郊监狱监狱长杨明昌认为,传统国学的学习可以帮助服刑人员培养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11月29日中国新闻网)

  监狱是拯救灵魂的场所,那些身处其中的服刑分子需要找到走出思想泥沼的崭新观
念。从这个角度考量,提倡修身养性的国学无疑是其需要的一剂使人清醒的道德良药。因为,在源远流长的国学文化中充满着“仁者爱人”的崇高理念,充满着友好、宽容、助人的做人思想。而这些思想和观念恰恰是服刑人员在迷途时所缺失的。要想让他们重新做人,无疑应当给他们的道德补钙。这是“孔子讲堂”进监狱的的第一重意义。

  同时,“孔子讲堂”进监狱起到了开拓视野的窗口作用。监狱有监狱的规矩,服刑人员必须在这个特定环境内接受他们应该接受的教育。这个时候,他们需要一个窗口去开拓视野,去感知外界的生活,去与外面的人进行交流。而“孔子讲堂”进监狱恰恰起到了这样的视野延伸的作用:通过这个讲堂,他们可以接触教课的老师,并与之交流。这种互动的讲授和感情的传递是自学和说教难以达到的。这是“孔子讲堂”进监狱的的第二重意义。

  更重要的是,“孔子讲堂”进监狱能够传递出一种爱心。这种爱心包括着对服刑人员进行教育的用心,包括着为他们以后着想的关心,也包括尊重他们接受特点的细心。通过这个承接爱心的载体,服刑人员会懂得,会看到监狱的意义,会明白,会记住管教人员的付出。显然,这种负载着爱心的教育方式比简单的说教更具渗透力。因为,它的背后是一种友善的关爱,是一种真诚的付出。这是“孔子讲堂”进监狱的的第三重意义。

  当然,强调“孔子讲堂”进监狱的意义并不意味着其它方面的教育就可以缺少,更不意味着在监狱中随便开个“孙子讲堂”就可以万事大吉。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孔子讲堂”只是一个辅助的教育方式,其它的方式并不能够缺位。而且,在“孔子讲堂”的开设中,也不能流于形式,一定要让它成为传递知识、陶冶情操、开拓视野、传递爱心的通道。否则,其意义不仅难以体现,而且还会形成无趣的宣教或者无聊的负担。

  在复杂的现实中,服刑人员曾经失足的原因是多样的,这些问题不是国学所能解决的,也不是“孔子讲堂”进监狱所能解决的。但是,如果我们理解国学的核心价值,理解国学在道德净化方面的作用,就应该对“孔子讲堂”进监狱抱有期待。毕竟,这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其背后有监狱方面的爱心,有

传统文化的力量。因此,可以说,“孔子讲堂”不是万能的,但是,“孔子讲堂”的作用却又是客观的。

稿源:红网 作者:李劭强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