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奕华:邵氏电影重来,老调重弹的男性想象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5日04:45 新京报 | |||||||||
在兄弟情义的包装下,往往是男性对理想自我的放大,同时又是对想犯规的自己进行压抑。以邵氏电影为代表的港产片给中国电影留下的大部分纪录都是并且也将是这类戏种的变奏。 香港人是时候借助新的类型电影品种来为中国人开拓“新男人”了。
当数年前天映娱乐机构耗巨资买下邵氏出品的七百多部电影时,便有传说这些电影的重拍版权也是待价而沽。 据闻首先获得买主的是《独臂刀》系列,继而又有近日陈可辛开始重拍《刺马》。加上陈德森的《血滴子》、刘德华与黄志强合作的《五毒》也在筹备之中,一时间还真让人错觉上世纪90年代初因《东方不败》大受欢迎而激起的新武侠片时代又要卷土重来。 毕竟,十余年前的那朵浪花的确是未竟全功———先不说挟《东方不败》余威而抢拍的续集《东方不败II之风云再起》票房成绩是出乎意外的不理想,就是纷纷出笼的金庸名著、古龙经典皆无一部能突围而出,连翻拍《龙门客栈》的《新龙门客栈》也并未因有张曼玉、林青霞、梁家辉等大牌压阵而叫好叫座。 雷声大雨点小的市场状况导致当时已在筹备重拍的邵氏大堆头电影《十四女英豪》也胎死腹中。本来已被王晶签好的杨紫琼(饰穆桂英)、张曼玉、郑裕玲等也从杨门女将变成了《七公主》。 《十四女英豪》是邵氏上世纪70年代最辉煌时期的典范作品,也是香港电影史女明星时代宣告落幕的“熄灯号”。当年邵氏片厂大致由三大主帅导演统领,文戏有楚原(他的武侠片也是以桥段取胜)、情欲戏有李翰祥、武戏有张彻。鼎足而立的三大阵营几乎都有“御用演员”,近日开镜的《刺马》便是张彻旗下三大男星的较劲演出,而最具吸引力的,不是姜大卫饰演刺杀结拜二哥的三弟张文祥,也不是跨刀演出被杀大哥的陈观泰,而是初次演反派的狄龙。 天映公司在2001年推出第一批“数码修复”的邵氏光盘时,曾将《刺马》拿出来做30年后的再次正式公映。我和一些邵氏戏迷抱着莫大期望的心情以为可以重温名片风采,却在踏出戏院时面面相觑:不论是想象抑或回忆,往往敌不过残酷的现实———好久不见的《刺马》,在导演手法和剧本处理上都有过时之弊、过誉之嫌。惟一风采依旧的,还是邵氏最大的资本:明星,尤其在片中扮演“奸夫淫妇”的狄龙和井莉。 井莉自上世纪60年代从台湾来港演出琼瑶原著《船》后便获“文艺女星”封号,《刺马》中的清装怨妇扮相成熟而不失清丽,突出了角色的我见犹怜而大大增加了结义兄弟阋墙的悲剧情绪。狄龙剃光头、蓄胡子来营造霸气与风度,我愿意相信之后李翰祥大胆起用他在《倾国倾城》与《瀛台泣血》饰演光绪也是始于《刺马》中他的造型和表演。 难怪陈可辛的《刺马》也是以三大巨星挂帅作为首要卖点。李连杰、刘德华、金城武想必是按顺序编排的三兄弟。 只是若按张彻版本的剧情发展,大哥戏份最少,而新版既然有国际级的李连杰担纲此角,陈可辛必然会在剧本方面另行创作。况且“刺马事件”虽说发生在清代,实际上类似的故事框架在以男明星和黑帮片为主菜的港产片中一直大受欢迎,因为在“朋友妻,不可侮”的背后有着一般受落的潜台词:“老婆是人家的好。”在兄弟情义的包装下,往往是男性对理想自我的放大,同时又是对想犯规的自己进行压抑。港产片为中国电影留下的大部分纪录都是并且也将是这类戏种的变奏。虽然有人也曾对男性电影的万变不离其宗提出创意枯竭的怀疑和忧虑,我倒相信问题未必出在影人创意的多寡,而是在阳极盛阴极衰的香港影圈里不太可能出现或颠覆、或对抗甚至只是中和时下现象的任何力量。我的意思是,在近乎完全男人至上的香港电影世界里,“男人”自然没有必要,也不会自动自觉地对自己重新想象。 对比起重新想象,寻找“楷模”(rolemodel)便省时间得多,也容易得多。也许是这个原因,我们才不会有像好莱坞出品的男人般“多样化”和层出不穷的选择:《蝙蝠侠》和《蜘蛛侠》可以如此“黑色”,007之外又有《加勒比海盗》的怪鸡船长等等。一样是电影工业,我认为被誉为“东方好莱坞”的香港人是时候借助新的类型电影品种来为中国人开拓“新男人”了。 □林奕华(香港戏剧导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