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评论 > 正文

张农科:法拉奇们来了,北京准备好了吗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8日04:46 中国青年报

  张农科

  法拉奇,这个被誉为世界“政治采访之母”的意大利著名女记者,以其刁钻尖刻、咄咄逼人的采访和写作风格著称于世。从某种意义上讲,她也是中国人对西方记者印象的总和。现在,他们来了。

  日前,中国政府公布了《北京奥运会及其筹备期间外国记者在华采访规定》。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刘建超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介绍说,在《规定》施行期间,记者赴中国各地采访,无须向地方外事部门申请,只须征得被采访单位和个人同意;外国记者来华采访,不再必须有中国国内单位接待并陪同;外国记者还可以通过被授权的外事服务公司,聘用中国公民协助采访报道工作。

  这是一个不小的变化,这个变化的实质在于把一个真实的中国,完整地放在国外媒体面前。它显示了我们在对外舆论报道方面的开放和进步。

  由于意识形态、政治制度上的巨大差异,西方媒体和受众,对中国的认识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直至今日,缺乏真实性和带有偏见的中国报道,在西方主流媒体中仍然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承受着来自西方媒体刻薄的批评和嘲讽。与此同时,世界资讯约有百分之八十来自西方主要媒体。这就是说,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主流媒体的左右。我们需要他们真正走近中国,了解中国。

  现在他们来了,在我们紧锣密鼓筹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的时候。我们准备好了吗?

  应该说,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部门政务活动透明度的不断加大,接待国内媒体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善待媒体、善待记者”,经常出现在我们一些官员的要求中,表现在他们的行动上,这令人欣慰。然而,我们还应当承认,面对媒体,一些官员仍然存在着复杂的心态。一位地方官员用“爱恨交加”来形容与媒体的关系。说爱,是因为政府工作需要媒体,离不开它;说恨,是因为媒体越来越“不听话”,经常让一些部门及一些官员出丑、难堪。从一些政府部门内部出台的工作制度,也不难看出大家对舆论的担忧和抵制情绪。前些日子,安徽枞阳出台的“新闻采访首问责任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类似这样的规定,让人看到“防火、防盗、防记者”的思维方式,再次感受到政府官员在应对媒体方面存在的“本领危机”和“知识恐慌”。

  在西方媒体大量涌入中国的时候,各级政府提升政府与媒体,特别是与西方媒体打交道的能力,转变思维、改变态度、掌握方法,恐怕是必须补上的一课。在西方,最流行的说法是,“媒体既非政府的朋友,也非政府的对手,更不是政府的敌人”。我们可以把这样的说法,解读为政府与媒体之间的积极合作。其实,重视媒体的自身规律,宽容舆论、尊重记者,用传播理念和技巧,把握政府与媒体的关系,是现代中国在国际上树立大国形象必须面对的问题。过去那种面对媒体不愿说、不会说抑或不屑说的状态,都需要改变。

  现在,各个地方的党校、行政学院,都在积极地教我们的官员们运用媒体的技巧。事实上,在面对西方媒体采访的时候,也是有规律、有方法的。最应该说的是,面对法拉奇们的尖刻,诚实的态度比“王顾左右而言他”更能让人理解。温家宝总理接待记者时的“五真”值得所有官员学习。讲真话,不回避困难;露真情,不掩饰情感;道真况,不掩盖真相;吐真谛,不含糊其辞;敞真心,不敷衍受众。

  法拉奇们来了,我们一些政府部门和官员们得改一改容不得别人碰痛揭短,几句批评就会火冒三丈的霸气。为了国家的利益,需要我们保持平和的、从容的心态;为了国家的利益,需要我们增强对于批评的承受力。我们不必因为文化的差异而大惊小怪,对他们的一些不客观、不公正的报道,也不必视作大逆不道,更不必动辄挥舞民族主义的大棒。

  法拉奇们来了,我们是以足够的自信和从容,敞开大门欢迎他们来的,我们期待他们客观、公正地看我们、说我们,帮助我们在世界舆论中重塑大国形象。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