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志疆:大中专毕业生为何热衷于“非转农”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1日00:00 新华网 | |||||||||
赵志疆作者文集 浙江省台州市最近出现一种令人费解的现象:一些大中专毕业生,包括名牌大学毕业生争当农民。截至目前,台州市所属椒江、路桥、黄岩3个区已有近5000名大中专毕业生办结了“非转农”手续,跳进“农门”。(12月10日《中国青年报》)
如果说当初的“农转非”叫人看到了“吃商品粮”的曙光的话,大中专毕业生相继通过“非转农”退回起点,则令人感到有点匪夷所思。惊诧之余,有人感叹这是一种社会的倒退,还有人则欢呼这体现了时代的进步。然而在笔者看来,这两种声音无一例外都高估了“非转农”本身的意义。 很多农村地区也都出台过一系列鼓励大学生落户农村的举措,但是这样的招聘大多都是公开招聘,侧重于考察个人能力。而台州市的“非转农”仅限本地大学生,更像是一种对本地大学生的保护,而不像是一种引进人才的措施。即使“非转农”能够在某种程度上促进农村地区的发展,这实际上也并不是政策所关注的重心。 大中专毕业生热衷于办理“非转农”,并非他们一开始就抱定了扎根农村的信念,而是迫于城市生活的压力以及农村“福利”的诱惑。自从1995年以后,大中专生不再享受包分配政策,与此同时,农村居民的征地补偿金以及社会福利对他们构成了不小的诱惑,而这些利益分配无一例外都是与户口相挂钩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大中专生急欲“非转农”不过是为了直接参与利益分配。即使他们取得了农村户口,他们也完全可以在得到征地补偿金后继续在城市生活,因此,如果仅仅因为“落户”农村而认定他们会扎根农村,显然是过于乐观了。 由此可见,大中专生热衷于“非转农”的根本原因是在制度许可的范围内追逐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台州市发达的地方经济使农村户口成为了稀缺资源,与此同时,绝大多数贫困地区的学子却还在为一朝“跳出农门”而苦苦努力。因此,台州市的“非转农”并不具有普遍意义。 浙江省政府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服务和管理的若干意见》表明,在2007年底前将在全省范围内取消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的划分,实行统一登记为浙江居民户口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这意味着“非转农”可能将会消失。到那时,居民自由迁徙的梦想有望实现,不必再因利益诉求转换户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