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日回顾:

筲箕凹:环保指数凸显健康问题警示了什么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6日15:32 新京报

  由国家环保总局指导,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组织编制的《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2006)》1月15日发布,与2005年的相关数据相比,“公众环保意识”和“行为指数”令人尴尬地降为不及格,而公众的“环保满意度”则刚过及格线。公众关注的环保问题集中在切身的食品、水、空气等问题上。这表明,公众眼里的环保问题越发逼近健康问题。这是中国的环保面临的一个尴尬局面。

  在2005年度指数报告中尚不引人注目的食品问题,今年上升为公众关注的首位环保问题,取代了传统的水、空气、垃圾污染等问题。这说明公众逐步认识到环境污染不但损害生活环境,也越来越危及到公众个体生命健康本身。

  食品污染比起其他的一切污染来说更直接而致命,它集中反映了中国的环保问题已成为生存层面的紧迫问题。

  但在目前的情况下,以食品问题为代表的环境污染对健康的损害,也容易成为对中国环保现实的遮蔽。在公共信息依然缺乏和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切身的威胁使中国公众更多地把环保问题当作一个健康保卫战对待,关注视野也就更为个体化,集中在与家庭生活相关的食品、

装修、水等问题上。与此同时,多数公众对指数调查中与直接污染稍远的制度建设、发展思路等问题,缺乏关注的心力,使得相关的认知指数徘徊在2005年的低水平。对
能源
问题的关心,则更多集中在节省水电的经济效益上。即使是具体而重大的环保问题,如臭氧空洞问题,因为超出了切身利益的层次,也有超过60%的人根本不关注或不怎么关注。

  从两份年度指数的总体情况看,中国公众心目中的环保问题,仍然主要是环境污染问题,而对环境污染问题的关注,仍然徘徊在自发和盲目的个体本能层面,对某些问题的集中关注甚至体现出非理性的恐惧色彩。这除了前文所说的信息不对称,比如人们面对一堆白菜无法了解其培植经过,对一块肉很多时候也只能依靠常识判断其注水与否,更重要也更有意义的因素,仍然是超出个体的社会组织和制度因素。个体只有在这种组织和制度因素中,才能有效地进行其社会行为,包括对环保的认知和力行,也才能摆脱掉环保意识中的盲目性,使公众心目中的环保问题超出污染问题、健康问题这样的层面,达到指数设立者们希望的提升公众环保意识的效果。

  从这一点看,公众参与环保,并不简单是如何监督和向环保部门投诉、打热线,或者做一些公益活动这样的问题。

  实际上,与2005年相比,对环保部门工作的关注度在上升,对环保热线的兴趣却在下降,虽有环境保护方面的法规,诉诸法律的污染事件比率却只有3%。这警示我们,在环保救济与

维权、法律细则配套、违法追究与问责等整体机制不明晰的社会结构中,某些具体措施、制度甚至某项法律的效果,都可能是模糊的。

  而创设这样的整体机制和明晰高效的社会结构,是整个中国社会目前面临的问题,也是环保部门无法单独承担和解决的。因此,要改变“环保指数”逼近“健康问题”,而相当一部分公众却又对空气污染疾病选择“忍气吞声”的尴尬,还需要在一些更深的层面,既努力推进公民环保权利的具体实现,又通过多种路途使公民切实参与到环保活动之中去。

  □筲箕凹(北京学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