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敬伟:让圆明园永存于人们的记忆中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2日09:49 深圳商报

    作者:张敬伟

  6月9日,对圆明园而言是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既是我国的第二个“文化遗产日”,也是圆明园建园300周年纪念日。和散佚海外和民间的数万件文物一样,圆明园的文物回流面临着现状不明、产权不清等困难。因而,要实现圆明园文物的完璧归赵,实在是难以企及的梦想。不过,圆明园还面临另一重民意选择的困难:要不要复建圆明园?去年10月份,由国家文物局主管的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和横店浙江华夏文化发展基金会共同设立的中国圆明园文物保护专项基金设立,浙商200亿元复建圆明园一时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今年“两会”,人大代表胡平平再次倡议复建圆明园。客观而言,在当前社会语境下,重建复制圆明园并不困难。问题的关键是,我们是否要在300年后重建一个奢华的赝品?虽然复建圆明园之议暂时消声,但是我们有必要在圆明园300年祭的时候警惕那些复建的杂音。

  以拟议中浙人耗资200亿元重建

圆明园为例,这种投资绝非为了重筑一个文化符号,更多是以园求利的商业考量。但200亿元可是一笔巨款,如果投进去收不回,复建的圆明园就会成为一堆仿古垃圾。浪费200亿元的罪过并不亚于侵略者带给国人的耻辱与伤痛。而且,有了新园的替身,老园的存在就有可能被漠视,147年前被战火焚毁的文化忧患基因就会被阻断,圆明园的历史警省作用也就失去了意义。

  回溯历史,被称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耗资巨亿,到头来还不是被一把火烧尽。国人在痛恨侵略者残暴的同时,也应反思统治者穷奢极欲必致繁华散尽的历史悲剧。不惟圆明之园,从“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的秦始皇阿房宫算起,无论汉唐盛世的长安故宫,抑或两宋的汴京临安宫城,至今而存着又有几欤?不为造反者所焚即为异族铁蹄所践踏。今人反省历史,应思索豪华宫殿湮灭在兴勃亡忽的历史怪圈中起到了何种作用。

  窃以为,复建圆明园的经济功利和封建统治者的奢华享受并无本质不同——同样的耗费巨资,让人难免怀想同样的命运不永。

  现代科技使今人具备了复原消失了的历史遗迹的能力。但是再天衣无缝的重建或复原,也无法求得原物蕴含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至于像圆明园这样消逝的建筑群,现代人在残缺不全的写意性图纸面前,恐怕连形似的赝品也仿制不出来。这也是复建者所面临的困境。

  从人类历史文化的发展轨迹看,历史的遗迹无论是自然倾颓还是人为损害,残缺或无形更能启迪人类的文化幽思,重建反而削弱了其文化内涵。即便留存的文化遗迹,今天的文化意义也并不能消除兴建者当年的大兴土木和劳民伤财。今人重复古人,不惟是文化的无知,也是在效颦和放纵欲望的横流。恰如埃及金字塔和万里

长城,这些文化遗产的现代意义却丝毫不能消减法老王和秦始皇的贪暴、无知、好大喜功及穷兵黩武。

  维克多·雨果在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后在《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中愤慨为文:“有一天,两个强盗进入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在历史面前,这两个强盗,一个将会叫法国,另一个将会叫英国……”圆明园在战火中消逝了,但圆明园也因为这个伟大法国人的良知而恒流史册。被雨果称为“幻想艺术”的圆明园最好还是永存于人们的幻想遐思中。如果说抱残守缺是一种文化坚守、断壁残垣更能蕴藏历史的记忆,就让300岁的圆明园这样永存下去吧。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