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瓷都”景德镇:打金字招牌的主意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20日14:22  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

  “瓷都”景德镇:打金字招牌的主意

  被列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国家会每年拨付一定资金,用于地方经济转型。今年会拨款8200万,连续五年,数额不等

  《望东方周刊》记者刘志明 | 江西景德镇报道

  “在人们的印象中,资源枯竭多是指煤炭、森林等资源,对于瓷土这一块比较难以理解。”江西景德镇市发改委主任李晓民说。

  2009年3月,景德镇被国务院列为44座资源枯竭型城市之一。

  景德镇市在2007年就正式申报资源枯竭型城市,这是国家决定加大对资源型城市尤其是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支持力度后,此类城市的第一次申报。

  景德镇市发改委工业科长刘忠平向《瞭望东方周刊》介绍说,当时江西省共上报了6座城市,只有产煤重地萍乡上榜。随后,景德镇又进行了第二批申报,获得通过。

  “这是用数字说话的。”据刘忠平介绍,国家对资源枯竭型城市共有四个方面的界定——历史贡献原则、问题突出原则、类型兼顾原则与定量为主原则。

  讲历史贡献,景德镇拥有1700多年的制瓷史,解放初期,江西省的出口创汇99%来自景德镇的制瓷业,1982年之前,景德镇48%的财政收入上交省里;讲问题,景德镇有30万人,其中陶瓷工人15万,几乎每个家庭都和陶瓷有关系,工厂倒闭,职工下岗,就业成了最突出的问题。

  刘忠平解释说,所谓“类型兼顾”,就是国家对每一种矿产资源的枯竭,如森林、石油、煤炭、白银等,各选一地做扶持试点。作为制瓷不可或缺的原料之一,景德镇的瓷土属于非金属矿产资源,探明储量共5000多万吨,经累年采掘,现存约100万吨。

  李晓民说,申报过程并不轻松,“省发改委带着我们,就数据、城市状况、转型过程中的工作等,去跟国家发改委反复沟通,大年三十,我们还跟着书记、市长在北京。”

  他说,除了与发改委领导直接接触外,还要与包括承办人、处长、司长、审查专家在内的每一个层面反复沟通,“后来由国开行、财政部、国家发改委领导组成的调研组在今年3月来景德镇考察,他们就表示很支持在这里做试点。”

  据悉,被列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国家会每年拨付一定资金,用于地方经济转型。今年会拨款8200万元,连续五年,每年数额不等。

  “再采两三年就没有了”

  对于景德镇的陶瓷业来说,制瓷原料包括坯料与釉料,其中坯料是瓷质优劣的关键,主要成分由瓷土和瓷石组成,上述三种原料统称“瓷土”。

  历史上,景德镇境内瓷土矿资源分布广泛,近30%的土地面积蕴藏有瓷土矿资源,自清官窑设立,开始对瓷土资源进行规模开采,至今有几百年历史。新中国成立后,从“一五”时期开始,国家先后在景德镇兴建了大洲瓷土矿、宁村瓷石矿、画眉垅瓷石矿、马龙塘瓷石矿等大中型瓷矿。

  这些瓷矿的管理部门是江西省原料总厂,该厂成立于1985年,当时景德镇所有制瓷原料都由它来提供。后来因乡镇、个体也参与矿山开采,该厂在景德镇原料市场份额降至60%。

  厂长章猛进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介绍,景德镇陶瓷的特色在于高温瓷,烧制过程中达1300摄氏度以上。高温瓷原料本来是由景德镇浮梁县寿安镇柳家湾的宁村、画眉垅、马龙塘三个矿出产,总储量500多万吨,从上世纪80年开采至今,已近尾声,“说景德镇资源枯竭,就主要是指这一块。”

  景德镇市国土资源局矿山开发管理科科长甘德星对本刊介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景德镇市范围内探明的瓷土资源储量共2400万吨,可采储量为1320万吨,50年来已经利用储量约750万吨,所剩余的570万吨处于深部,开采难度大。近几年,景德镇引进了一批建筑陶瓷企业,瓷土的年消耗能力由原来的15万吨猛增到300万吨。

  位于浮梁县瑶里镇境内的高岭村,是景德镇制瓷原料的最早产地。18世纪初,“高岭”之名传播国外,成为国际黏土矿物学通用术语“高岭土”的命名地。2007年,高岭村矿山遗址被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

  本刊记者了解到,高岭土矿遗址范围内的高岭土,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还由江西省原料总厂属下的浮东矿开采,之后为保护环境停止下来。4月5日,本刊记者在遗址上看到,这里分布着多处古矿洞与矿沟,泉水潺潺,林木葱郁,遗址间树有“瓷业圣土”的字样。

  村民方秦玉告诉本刊记者,高岭村地下还有高岭土,早就不允许开采了。

  制瓷的薪火在景德镇延续,原料产地早已不满足于高岭一地。景德镇陶瓷协会秘书长欧阳景告诉本刊记者,位于景德镇黄坛的大洲瓷土矿,就出产高岭土,但90年代就已开采完,现在景德镇已经不再出产高岭土,都是从外地运进,来自九江地区的星子县、福建龙岩、广东等地。

  经过上世纪90年代大型国有瓷厂纷纷倒闭的震荡,景德镇制瓷业现已形成分工明确的新格局,成规模的企业之外,原料供应、做泥、制坯、艺术创作、烧窑等环节也都有作坊各司其职。

  余女士在景德镇市区内经营着一家小型原料加工厂,购进瓷土等原料,以固定配方加工成泥,然后卖给做坯的企业或作坊。她介绍说,加工厂从广东购高岭土,从湖南购瓷石。

  这样的原料加工企业,景德镇有大小近百家。余女士从事这个行当近10年,“刚做的时候,原料还很充足,现在很缺,听说景德镇本地的原料最多再用三年就没有了。”

  余女士对于资源形势的这种估判可以在矿山矿工口中得到印证。4月8日中午,本刊记者来到浮梁县寿安镇柳家湾的宁村矿,矿工董仁才介绍说,出产瓷石的宁村矿初建于上世纪70年代末,储量为100多万吨,开采至今,一年只能开采一两万吨,“再采两三年就没有了。”

  在柳家湾,宁村之外,归属原料总厂管理的矿山还有马龙塘矿与画眉垅矿,其中马龙塘矿已经采完,画眉垅矿长刘小毛告诉本刊记者,这个矿也是在80年代开始开采,瓷石品质很好,“景德镇一流”,现在每年采石1万多吨,再有三五年也要开采完毕。

  影响并不大

  在景德镇陶瓷协会秘书长欧阳景看来,跟国内其他产瓷区如佛山、淄博、唐山、德化等地相比,景德镇陶瓷最大的特点与优势在于陈列艺术瓷,大师级的艺术家比较多,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23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9人,这是其他地区没法比拟的。

  相形之下,逊色的是日用瓷。景德镇瓷是高温烧制,其他地区出产的日用瓷则是中低温烧成,外表看上去更漂亮。“我们的成本比较高,不懂陶瓷的,肯定不会买这种高温瓷。”章猛进说。

  “在日用陶瓷上,真的没法跟人家比,”在景德镇从事陶瓷收藏与经营十几年的陈也君直言不讳。在她看来,所谓资源枯竭问题,“对景德镇的陶瓷行业没什么影响”。

  她告诉本刊,说景德镇的瓷土资源枯竭,并不意味着瓷土就没有来源,可以从全国各地运过来,通过市场调节。“景德镇陶瓷行业结构已经形成,有人烧窑,有人画画,也有人专搞瓷土,这些人都能搞到泥。”

  作为景德镇几千家小作坊中的一个,付海凤的制坯作坊隐匿在一条小巷深处,很多艺术家画画所需的瓷器瓶子就是由她的工厂提供。付海凤制坯的原料,来自于原料加工厂,“打个电话,做泥的就送过来。”

  付海凤甚至对景德镇市被国家列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消息一无所知,“资源枯竭对我们基本上没什么影响。”

  付海凤是在1995年开始经营这个小作坊的,租的是原竞雕瓷厂的几间厂房。竞雕瓷厂像景德镇其他一些大中型瓷厂一样,在倒闭后租赁房屋给个体经营者。付海凤说,她的作坊是其中最小型的,每个月只能做两三百个瓶子。

  长期在付海凤的作坊里定制坯胎的有青年艺术家熊婕,在莲社北路景德镇陶瓷大世界里,开有一间十几平米的小店,店里陈列着她画的瓷器,山水花鸟色彩明快而清新。在陶瓷大世界,有五六十位中青年艺术家像熊婕这样经营瓷器店。

  “现在很多高岭土都是从外地引进来的,目前对我们的影响不大,我们这种陈设艺术瓷,不像那些日用陶瓷,原料用量是很少的。”熊婕说,在广交会之类重要的交易会上,景德镇的日用瓷基本上没有地位,“还是艺术瓷及青花茶具影响大一点”。

  金字招牌是最重要的资源

  景德镇被列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让70多人的景德镇市地质队相当惊喜。

  “作为陶瓷原料勘探单位,我们对这个事情最关注了。”队长吴文瑞告诉本刊记者。由于没有资金投入,在1988年探明柳家湾画眉垅矿带后,过去20年,地质队再没有进行过大规模勘探。“我们穷得很,连一辆车都没有。”

  吴文瑞说,2007年底,地质队去弋阳县寻找业务机会时,偶然发现了一个特大型瓷石矿点,“距离景德镇160公里,远景估计在7亿吨左右。”他们立即上报省国土厅,国土厅迅速立项,决定投资上千万元进行勘探。这让地质队兴奋不已,“我们现在加班加点做设计,把老底都掏空了。”

  而本刊记者接触到的景德镇陶瓷界人士,并不像地质工作者这样兴奋。“地方政府应该把景德镇的品牌真正做起来,这才是更重要的。”陈也君说。

  据她在景德镇十几年的观察,本地市场销售的日用瓷,很多都不是本地制坯,“买一套东西回去,发现不是景德镇的,肯定很丢景德镇的脸”。而在日用瓷生产方面,景德镇至今没有产生一位本土大家,高端市场被来自台湾的一家企业占据。“景德镇人没有精品意识,如果能把日用瓷做到极致,其他人是不能比的。”

  广受诟病的景德镇人跑展销的事情,陈也君也从头到尾都看在眼里。“把景德镇瓷器卖贱了。”在她看来,景德镇瓷器在很多人心目中是很神秘的东西,但展销队伍良莠不齐,有人甚至到窑里花三五百元买一堆残破品,堵上石膏或者涂上釉彩出售,这种现象甚至无数次出现在国际市场上,影响恶劣。

  景德镇市发改委主任李晓民对此也深恶痛绝,“我们书记说过,他们是把国际市场当作农贸市场来弄,把景德镇的一些地摊货与并非景德镇产的乱七八糟的瓷器收上来,却打着‘景德镇陶瓷精品展’的旗号。”

  “品牌问题是我的一个心病,”李晓民坦承,这方面的工作还不够。

  “景德镇”这块积蓄千年、价值连城的金字招牌,也是急待拯救的资源。

  李晓民2007年开始担任景德镇市发改委主任,此前曾在英国学习一年,这段经历给他很多启发,回来后就想把老城区的保护作为第一任务。城区内有一批古民居、古作坊、古窑房,古巷道则到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喷釉的、拉坯的、利坯的、画画的,“把它们保护好,景德镇就可以变成一个活的博物馆。”■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相关专题 瞭望东方周刊

更多关于 城市 资源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