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 之 寻找平衡
■ 人物档案
林大坤
性别:男
年龄:40岁
简介:四川资中县人,其子林浩因在地震中救人出名被称“小英雄”。在儿子眼中,林大坤是他的“保姆、保镖、经纪人”。而林大坤在寻找一种平衡,上电视、拍广告,儿子的学业、名声,生活的压力,如何协调,让他头上的白发多了不少。
10岁的林浩听爸爸的,“只要是爸爸安排的,我都愿意。他是我的保姆,保镖和经纪人。”
林大坤说,“我是什么经纪人哦,即使是,也不合格,该下岗。”
林大坤有三个没想到。
没想到,儿子林浩会成为救人英雄。
没想到,自己一个农民认识了那么多记者。
没想到,现在还有很多人在找他儿子想合作。
现在,除了去彭州一家建筑工地上班外,林大坤每天做得最多的,就是接电视台、报纸甚至广告商打来的电话。
很多人说,他是儿子的经纪人。
“千万别叫我什么经纪人,就算是,我也不合格。” 林大坤摆了摆手。
辗转搬家
地震后,林大坤一家三口随林浩在上海待了一学期,后来又来到成都
林大坤说自己有些发蒙。
2009年4月14日下午,他从四川资中老家忙完母亲的丧事回成都。在离家几十步的路口,他给妻子陈丽打电话,说找不到回新家的路,“你下来接我”。
此前,林大坤一家租住在成都指挥街,从那里到林浩就读的盐道街小学步行要8分钟。租住的房子要拆迁,现在搬到梨花街,到小学要20分钟。月租金2000元,比原来贵200元。
一边等妻子,一边看手机。林大坤说这地方太吵,怕听不到来电或短信。
跟在妻子后面往家走,他四处张望,这地方叫什么街啊?应该坐哪路公交回来?
陈丽看了他一眼,没有吱声。
新住处在2楼,是一套三居室。陈丽说,刚搬过来,还来不及收拾屋子,一团糟。
家里地是木地板,客厅摆着一套能坐五个人的布皮沙发。一台37英寸的液晶电视,是地震后一位好心人送的,还来不及装上。
地震前,林大坤家在映秀镇渔子溪村的东头。和陈丽结婚后,他当了上门女婿,在离岳母家不远的路边择地搭了两间房,靠打工维持生活。
5·12地震后,靠在山边的家被夷为平地,头部受轻伤的林浩跟其他灾民一起被转移到成都。治疗中,有关林浩从废墟中背出了两名同学的消息被传开。
于是,林浩成了“救人小英雄”,鲜花掌声不断。
伤愈后,林浩没有和其他伙伴一样回渔子溪的板房住,而是进了城。
去年9月,在多方联系下,林浩转到上海一所小学就读,并被免除了一切读书费用。不过,一个学期后,今年2月,林浩又回到四川,到成都上学,现在读三年级。
“主要是上海消费水平高,生活压力大,另外,受关注太多,林浩也不适应”,林大坤说。
在他看来,映秀的家也回不去了,“儿子成名后,很多人嫉妒我们,说我们收到几百万上千万的捐款。唉,我们实在不想回映秀了,即使回去也没土地了。”
当天,听说林浩家住梨花街,当地电视台、社区干部和片警提着水果主动上门。“欢迎小英雄来社区办公室玩”。一位社区负责人说,他们会想办法给林浩母亲找个轻松点的工作。
送走社区干部,林大坤呆站在客厅。电视台记者正在拍林浩,就在镜头快要摇过来时,他下意识地扯了扯衣角。
带林浩上电视
在林大坤看来,只要对灾区有好处的节目,他可以让儿子参加
上电视,几乎是隔三差五的事。
林大坤开始带林浩去电视台,是去年“六一”之后。当时,东方卫视找到林大坤,想邀请林浩去上海参加一场紧急救灾劝募活动。“那是一档公益活动,我答应了。”
去年6月11日,林大坤带着儿子去了上海,自己穿着短裤,儿子的凉鞋也断了底。上电视后,很多好心人找到台里要求资助林浩。有人买了阿迪达斯的衣服和运动鞋,有人送来手机,更多好心人直接捐了款。
不过,第一回上完电视,林大坤有些不高兴。
他原以为电视台能帮儿子安排学校、给他和妻子找工作,可最后一样没成。后来,有好心人帮忙,“林浩被安排进闸北区一所小学读书,我去了一家拆迁公司打工,妻子做餐馆服务员,勉强能过日子。”
劝募活动后,林大坤很快接到央视一套的电话,请林浩参加一场抗震救灾晚会。他认为,“这个活动有意思,能鼓励士气,应该参加。”
去年6月29日,林浩进京录制节目。这是儿子第一次上中央电视台的晚会。
之后,林浩参加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说到姚明牵着林浩的手入场时,林大坤笑得很开心,“你想想,多少人想高价买张门票都难,更别说去看开幕式了。”当时,他也在开幕式的观众席上。
接下来,在湖南卫视金鹰节、央视二套《开学第一课》节目、央视少儿频道的歌舞晚会、四川卫视举办的春节晚会上,都有林浩的身影。当然,幕后还有忙前忙后照顾儿子的林大坤。
在林大坤看来,只要对灾区有好处的节目,他可以让林浩参加,“也算我们给灾区贡献的一份力量。”说这句话时,坐在沙发上的林大坤直起身子,从裤兜里摸出手机来,手机没响。
接拍商业广告
第一个广告,林大坤觉得自己被骗了,而商家则说他“没有一点感恩之情”
在儿子上电视的过程中,林大坤已开始接触广告商。
去年9月,福建一家童装公司找到林大坤,想请林浩代言他们的童装,并支付一定的代言费用,作为小林浩今后的学习基金。另外,在上海和汶川开设6家该品牌专卖店,以帮助解决林浩一家在上海的经济困难。接触一段时间后,林大坤于当月中旬,以监护人的名义,与该公司签订了代言童装的协议。
协议还约定,在合同期5年内,林浩不能代言其他品牌的童装。
林大坤说,这是林浩出名后他签的第一个商业广告。当初对方要和他签合同时,就已把盈利预期告诉了他,如果这6家店全部开起来,一家店一个月赚三千,6家就是一万八,一年下来最少二十万。
“想到一年赚二十万,我怎能不心动,就签了。”林大坤觉得,如果真能那样,以后靠自己合法经营赚钱,比直接接受别人捐助要好。
问他一共接受了多少捐款,林大坤想了想说,“三四万吧”。
不过,第一个商业广告并不完全成功。到目前,林大坤说,他没有接手到一家专卖店。
“我们被骗了。”林大坤一边抽烟,一边重复着这句话。
他骂自己傻,“当初签合同时,我怎么就没注意到何时开店,门面租金该谁出,这些关键信息。”
如果他们在合同约定的第5年最后一天开店,那对我们还有什么意义?林大坤站起来,把电视机遥控器摔在沙发上。
按照林大坤对合同的理解,那家童装公司除了给林浩一次性支付5万代言费外,帮他们家在上海、四川开6家童装专卖店所需的门面装修、租金和进货费,都应该是公司负责。
这样的想法,林大坤在今年1月一档电视访谈节目中也提到过。
回应,接踵而至。
一份落款是该品牌童装致林浩父母的公开信称,开设一家专卖店前,他们需做大量市场调查和开店准备,要成功开店并盈利,考虑的不仅仅是找到店面这么简单。
另外,这封信上还称,“你们所说的话没有一点感恩之情,相反,却是抱怨与责怪,把所有帮助你们的人说成了奸诈与险恶的骗子。”
“我不想理他们了,他们把我当傻子,明明是不想给我们开店。”林大坤越说越生气,掐灭还没抽到一半的烟,扔到了烟灰缸里。
保姆保镖经纪人
10岁的林浩说,只要是爸爸安排的,他都愿意
林大坤开始变得有些谨慎。
他记得,后来,新加坡一家巧克力企业找到了他,想请林浩做代言人,“算了,国内的企业我都搞不好,别说国外的了,我直接推了。”
去年末,北京一家矿泉水企业想找林浩做代言人。林大坤和妻子想了很久,怕谈不好,没答应。
今年初,河南一家童装公司找上门,林大坤得知来意后,直接把厂家代表送出了门,“我们遵守游戏规则,不再接触童装。”
林大坤说自己没自信,“我文化水平低,和企业谈不好。”
有朋友给他出主意,怎么不去找个律师,让律师帮忙看合同不就方便了。
这个建议,林大坤没有采纳,他说不想声张,如果有信得过的好企业,就自己来谈。
10岁的林浩听爸爸的,“只要是爸爸安排的,我都愿意。他是我的保姆、保镖和经纪人。”
“我是什么经纪人哦,即使是,也不合格,该下岗。”林大坤说,儿子出名后,曾有人找上门想跟他谈合作,包装、推广林浩,收益对半分。不过,他说自己都没答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