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济重生:高起点下的“昆山援建理念”
■文/本刊记者 衡洁
会战广济,注入全新“昆山思维”
这是一道考验决策者智慧和耐力的难题——
一个被地震夷为平地的乡镇,如何在两年时间内建成一个全新的家园?
这道题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如何安置原来的百姓?如何规划设计未来乡镇的格局?如何在如此紧张的时间内,又好又快地完成建设任务?
自接到昆山援建四川绵竹广济镇的任务后,被任命为昆山援建现场指挥组指挥长的盛雪冬就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已有10年非洲援建经验的盛雪冬,时任昆山市规划局党委书记兼副局长。按理说援建经验如此丰富的他,执行起这次援建任务应该驾轻就熟,然而,盛雪冬还是感到压力很大。“广济镇的情况和以往援建的情况有所不同。”盛雪冬告诉记者,“这次是大灾后的重建,重建过程中的地理条件、思想理念、管理模式都有很大区别,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也是一项必须要完成好的任务。”
位于绵竹市区西北16公里石亭江沿岸的广济镇是绵竹经济最为薄弱的乡镇之一。在“5·12”汶川大地震中,96%的房屋倒塌,学校、医院,甚至政府大楼等公共设施全部坍塌,8116户无家可归。
“任务太艰巨了。”2008年7月25日,第一次到绵竹进行灾后考察的盛雪冬看到这个满目疮痍的城市,不禁发出感慨,“那幅画面深深刺激了我,让我为百姓建设一个新家园的心情更加迫切了。”
8月6日,盛雪冬率领昆山指挥组的5名同志来到绵竹,扎根在了广济镇。当时绵竹尚无楼可住,很多援建队都先住在德阳过渡了一段时间,但盛雪冬和他的队员们直接住进了广济镇的板房。
“主要是开展工作方便,先期需要调研的东西很多,早点动手好心里有数。”盛雪冬说,“我们条件差一点没关系,百姓早点住上新房子才行。”
8月酷暑,盛雪冬和他的团队在水、电和通信条件都很不稳定的情况下,开始了艰难的重建工作。“曾经的广济不是靠经济援助就能恢复,不是简单复制,我们要用新思维重建新广济。”盛雪冬说。
如此一来,广济的土地使用权问题,成了昆山援建队遇到的首要问题。广济的房屋虽然几乎全部坍塌,但土地的使用权仍然属于原使用单位。为了整合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提高场镇的集聚度,援建队需要将场镇府南路、政府路、站东路、经二路规划范围内所涉及的86户单位及个人的土地进行整理。
“其难度不亚于正常拆迁。”盛雪冬说,“在面积核定、补偿标准和过渡安置等方面都遇到了很多困难。”
在与当地政府共商广济镇未来规划时,也遇到了思想观念上需要磨合的地方。“我们一直没有放弃那个美好广济的蓝图。很多次镇里都请求修正规划,但我们详细向他们解释了昆山规划的优势和益处。有了高起点的规划,才能有个全新的开始。我们坚持了,成功了。”盛雪冬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据了解,土地的成功整理和科学的规划为广济的灾后重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为本轮规划期内预留了足够的空间,在镇内形成了“一纵两横一环路”的总体格局,至少到2020年,广济无需再为新的建设征地。
注重发展,全程浸润“昆山关怀”
“3月30日,石亭江大桥施工单位进场。”
这是盛雪冬工作日志上的一则记录。然而,在这句简单的话背后,凝聚了昆山援建队对广济未来发展的无限关爱。
绵竹虽然过去经济实力强,但交通并不占优,是四川省的交通死角,广济更是地处绵竹的交通死角。去绵竹至少需要半小时的车程,而去成都,则需先从石亭江摆渡到对岸的什邡市洛水镇,再乘车去成都,至少要两个多小时。正是这一河之隔,不仅阻碍了两地的交通,而且阻断了人流物流资金流,使得广济始终不能受到成都的经济辐射,和洛水的经济、生活水平相比差了一大截。
“当地的百姓很苦,连看个亲戚、卖个鸡蛋都得靠摆渡过江,遇到下雨,还得绕很远的路。渡船也曾翻过,出过人命,很危险。”盛雪冬说。
“从1954年开始,我们就盼望能修一座桥了。”当地的一位百姓告诉记者,“我们不少村民在对面洛水的水泥厂上班,摆渡一个月就要好几十块,也提心吊胆。可几代人了都没能实现。”
昆山援建队的进驻让这一困扰了广济半个世纪的问题有了转机。
2008年7月26日,当昆山市委书记张国华到广济镇进行灾后考察时,敏锐地发现了石亭江大桥的缺失给广济带来的不利影响,提出昆山不能仅停留于原地的援建,而更应从发展的眼光重建广济,修建跨江大桥。
“援建不是搞形象工程,看得见的东西我们要做,看不见的但是对灾区百姓生活能带来便利的,我们也要做。”盛雪冬对修桥一事深感赞同,“我们希望把钱真正用到刀刃上,帮助广济在现在和将来都能有一个很好的发展。”
为了促成修桥这件事,盛雪冬跑了11趟市政府,积极与发改委、交通局等相关部门协调联系,终于将这座桥的建设纳入了对口支援广济的第二批项目,圆了广济镇百姓几十年的梦想。如今,这座投资2700万的大桥已经开工,总长480米,设计为双向2车道加人行道。修建好后,从广济到成都只需80分钟。
“把钱‘扔到’河里,只要对广济有利,我们认为值得去做。”盛雪冬说。
据了解,广济镇灾后重建的基本原则是: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坚持自然、科学重建;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坚持立足当前、兼顾长远。坚持优先恢复建设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和公共服务设施,包括供水、学校、医院、幼儿园、福利院、廉租房及经济适用房等;尊重科学、尊重自然,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统筹兼顾推进城市化、新农村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发展。
目前,除了石亭江大桥正在建设中,广济镇重建的学校、医院、廉租房等与群众生活紧密相关的基础性建设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在广济中学的重建施工现场,记者看到,4层高的教学楼已经封顶,艺体楼、食堂等也即将完工。“我们的工人现在都是两班倒,加班加点赶工。9月1日新学期开学时,一定让广济的孩子们坐进新教室!”盛雪冬介绍。科学重建,城市设计凸显“昆山风格”
“我们的重建主题是‘广济的重生’。”盛雪冬向记者展示了一张未来广济镇的效果图,“我们将重建一个功能齐全的现代化场镇,从水厂、学校、幼儿园、卫生院、福利院、文化站、便民中心、农贸市场、廉租房、安置房、垃圾站、公共厕所等一应俱全,这在援建受灾乡镇中是最为齐全的设计。”
早在去年7月,昆山市就组织规划建设部门对广济镇的总体规划、建筑特点、民居风俗等进行了专题调研,并委托东南大学规划设计院等国内一流的规划设计单位进行了重建设计。新建的广济镇建筑不但外观现代,而且抗震设防都达到了8级,即使再次发生8级地震也不会发生倒塌事件。
“去年9月中旬,我们在广济镇政府公布了广济镇的规划设计图。广济的百姓们晚上打着手电筒都来看,有的还又惊又喜地跟我们说‘设计得太好了,真能建成这个样子?’”盛雪冬笑着说。
据介绍,在广济镇的重建设计中,为了更好地衔接总体规划和单体建筑设计,力求空间环境的整体性,设计部门还引入了“城市设计”的理念,在镇中心四个街区的范围内主动加入了街区设计的环节。包括细化到块划分、规划设计市政公共空间、明确相邻地块建筑体量与外部空间关系、统一建筑风格、确定机动车出入口、形成连续的街道立面等。
“这样做的目的,是在第一批和第二批公共建筑建成后,就可以在镇区中心形成具有显著城镇空间特征、并保留乡土气息的新市政环境。”盛雪冬说,“我们要争取让广济镇成为绵竹市整个重建市镇中最具整体质量的范例。”
在每个建筑的具体设计上,昆山设计部门也引入了国际化的理念。比如未来广济的幼儿园,不仅在外观上非常现代,并且在功能设计上布局合理,分为上、下两个区域,上面为幼儿的休息区,下面为活动区,与国际设计接轨。
作为全国百强县之首的昆山,整个援建的投资将超过3亿元。然而,对口援建资金仅占所需援建资金的10%都不到。如何让援建资金发挥最大的效应?“这就需要我们要敢为援建事业担风险,科学地使用资金。”盛雪冬说,“建筑业有句行话,叫‘多动脑筋,少用钢筋’。”
为了将钱用到刀刃上,昆山援建队科学平衡了建筑设计的安全性、实用性和经济性这三者间的关系,周密设计了建筑物的形体和屋面的处理。“能省则宜”,这是昆山援建队的准则之一。
同时,援建队量体裁衣,在建筑的规模上也根据广济的实际情况作了调整。按照初步设计的方案,中心小学的建筑面积本为12250平方米,但一个人口只有2万3千,镇域面积只有28平方公里的农业镇,学生是不可能全部寄宿的。经过与当地教育部门的研究和协调,最终“砍掉”了一幢宿舍楼,大大节省了资金。
“我们的重建设计不能说是最好的,但我们真心希望将广济建成一个经典的典范!”盛雪冬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记者离开昆山援建指挥组驻地的时候,憋了一个月的春雨正可劲儿地下着。车窗外,大片的油菜花开得正旺,整个广济镇透着一股喜人的春意。昆山,将用它崭新的思想和热诚的关怀,带给广济百姓一个全新的开始,一个更美好的新家园,一个充满希望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