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灾后恢复重建不是简单的“复制”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05日11:02  廉政瞭望

  笃守的信念

  抗震救灾,我们创造了“我国乃至全球抗震救灾史上的一个奇迹”:没有饿死一个人,没有发生重大疫情,没有发生重大次生灾害死人事件,没有发生严重刑事治安案件。

  在灾后的第一个冬天,我们又创造了另一个“奇迹”:没有一个灾区群众挨冻受饿,没有一个灾区三孤人员孤独过年。

  奇迹的奥秘,来自于中国共产党笃守的政治信念,来自于四川省委“救灾就是救民,重建就是为民”的理念。从生命救援的“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尽百倍努力”到堰塞湖排险的“不能死一个人”,从开仓放粮的“不能让受灾群众饿肚子”到过渡安置的“奥运前全部住进过渡房”,无不贯穿着“生命至上,以人为本”的价值选择。

  地震后,每8个四川人中就有一个失去安身之所。安置如此庞大受灾群众,最初计划全部是帐篷和板房。但即便昼夜不休,全部到位也要八九个月。“不能一边热热闹闹开奥运,一边有群众流离失所”。四川省委及时向中央提出,运用政策杠杆,发动有条件的群众自建过渡房。

  都汶路艰险重重,通了又断,断了又修。当时有人建议“放弃这条路”。省委说,“无论如何都要抢通”。这条生命通道不通,入冬后大雪封山,汶川、茂县、理县就是死角,“(老百姓)饥荒怎么办、冬天怎么办?”

  灾后重建如火如荼,建材价格飞涨。省委向中央紧急求援:“不能让政府对农民的补贴消耗在涨价上。”成都军区千辆军车疾驰灾区,将200亿匹急需的红砖送到灾区的工地上。

  细致的政策安排,高效的运作模式,目的只有一个,要让千万受灾群众心有所依、居有定所。

  2008年的冬天,我们尤其牵肠挂肚。这是特大地震灾害后的第一个冬天。寒风、霜冻、冰雪……灾区的兄弟姐妹可有冬衣御寒,住所能否遮风挡雨?

  早在秋风尚未扫尽落叶之时,四川“暖冬行动”便已启动。“确保群众安全过冬”,挂在党和政府的口中心头。这个“确保”,细化到省委书记亲自督促电热毯的生产,细化到灾区干部挨家挨户指导过渡房加固保暖,细化到“不遗漏一户受灾群众,不疏忽一项过冬需求”;细化到“决不让一个灾区‘三孤’人员孤独过年”。有人说,这一年,灾区群众见省委书记、省长的次数,甚至比一些厅局长还多。

  与此同时,一车车御寒衣被满载着祖国人民的深情厚谊,翻越千山万水,源源不断地送达灾区。这个冬天,受灾群众即使家无长物,也少不了一个熊熊的火炉,也都有几床厚厚的被子。

  元旦前夕,胡锦涛总书记专程到四川地震灾区考察;新春佳节,温家宝总理与北川群众一起过除夕。2万场迎春演出、1.7万场电影,送到灾区群众家门口;对最困难的孤儿、孤老和孤残人员“一对一慰问”,让“这个年,过得不孤单”。

  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的江油,5000多名党员干部进村入户与灾区群众一起过年。在地震中失去老伴的万寿村陈永义大爷,非要和到他家吃年饭的干部喝上一杯,“你们来,我高兴啊!”

  以人为本,不仅体现在确保灾区群众安全温暖过冬的细节关怀,更落实在恢复重建的制度安排中。行走在灾区,农房重建是最亮丽的风景;城镇重建和对口援建,在民生项目上动“第一锹土”,率先“起立”的是学校和医院。

  仁者得人。灾区群众说,“地震以后,我们特别相信政府,是政府给了我们信心。”信心迸发力量。在汶川映秀,新开垦的土地上已经种上了青菜和玉米;在绵竹棚花村,农家乐已迎来游客赏花春游……

  “三川两镇”的重建规划,摆在了省委书记的案头。恢复重建,是更高平台的起跳;重建的成效,群众认可是最硬的标准。在“三个尊重”中,灾区正在演绎——

  “四川路径”

  冬去春来,经历一冬的灾区已是簇新模样。在德阳八角井镇东汽新生产基地施工现场,宽敞笔直的厂区大道望不到头,钢结构厂房“可防9级地震”。东汽人提出,基地建设要体现“新机制、新结构、新水平,建成世界一流的现代化企业”。

  灾后恢复重建,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更高平台的起跳。尊重自然、尊重规律、尊重科学——在国务院《关于做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指导意见》中,“三个尊重”被郑重写入。这本身就开宗明义:灾后重建将不是一次“原地起立”,而是一次“原地起跳”。

  “比我们原来的学校还漂亮!”汶川三江小学的孩子们指着广东援建的新学校,雀跃不已。“放心,怎么不放心!足足用了27根钢筋!”老乡们也合不拢嘴。一座座震不垮的学校,正在灾区的四方大地拔地而起。

  重建中的政府之手,始终伴随着民意之力挥动;民间的“草根智慧”,则随着政府的引导和放大,演绎成独具一格的“四川路径”。

  “我县12.8万户农房重建,提前在5月全面完成。”安县自信洋溢。这份自信,来自“政府之手”和“草根智慧”的完美结合。乐兴镇青龙村70岁的徐文秀在温暖的新家度过灾后第一个冬天,“如果不是政府组织贫困户联建住房,我一个孤老婆子真不知道咋办。”春节前,黄土镇方碑村218户村民在搬进了“做梦也想不到”的联排房。来自北京、上海的7名教授发起“一加一”模式(一个城市家庭或一个企业无息借款给一户困难村民)——为村民的梦想插上了翅膀。

  急切梦想与科学理性同行。北川新县城一纸规划几经比选、耗时半年,最终花落安昌镇东;青川县城经历了“是不是要搬”、“搬到哪里”两个阶段的交锋,县城迁建已成定局;去年底,“重建分两步走,8度设防”的汶川新城规划“浮出水面”……这背后,是奔走于灾区数以百计的专家和厚达5000多万字资料文件;这当中,交织着对灾区百姓、对子孙后代、对历史的重大责任考量。

  “地震使我们倒退十年,重建起码让我们更先进10年。”无论是生活条件、基础设施还是未来的发展,灾后重建都将是在原有基础上的一次飞跃。

  大地震给绵竹龙门山沿山旅游基础设施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如今,绵竹人雄心勃勃地要把沿山一带打造成东方的“阿尔卑斯”;随着一批现代化大型企业的落户,一股以重大项目带动产业升级的热潮,帮助江油更高地“起跳”;北川新县城将建成为“城建工程标志、抗震精神标志和文化遗产标志”,与之同时规划的北川—山东工业园,将长久滋养北川的未来。

  “汶川大地震是一个悲壮的过去,更是一个伟大的开始。”犹记得,全国哀悼日第一天,成都天府广场上那震耳欲聋的呐喊——“四川加油、中国雄起……”一年来,这呐喊声汇集的伟大力量,在灾区广袤大地上,正穿越灾难,创造光荣与梦想。

  据统计,地震后北川全县产生约2000多个丧偶家庭。这些在地震中受创破碎的家庭,在爱的温暖与憧憬中,重新燃起了几因悲痛而熄灭的生之火焰。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四川重建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