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面临被搁置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09日11:10  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

  被搁置的西线

  水利部和南水北调办公室认为是不急于开工,但前期工作要进行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王玺 | 北京报道

  在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工期大幅调整之后,本刊记者了解到,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很难按原规划在2010年开工,且面临着被搁置的可能。

  中央至今没有下达2009年度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前期经费。自2002年起,该笔经费每年都有5000万元。

  这个说法得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水科院水资源研究所所长王浩的证实。他此前一直负责南水北调工程的总体规划。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获得的信息显示,虽然过去几年间外界对西线工程存在较大争议,但国家一直支持其前期研究。中线工程在过去6年间的建设情况,则使中央以更为谨慎的态度对待西线工程。

  “超前期规划”

  “西线不少地方没人烟,没资料,得现积累资料、现研究。”王浩说,进一步勘测、积累资料对推进西线工程至关重要,前期经费就支撑着调水区水文站等前期项目。

  王浩告诉《瞭望东方周刊》,2002年中央之所以只批复了中线、东线工程,就是因为西线“研究资料深度不够”。

  尽管争议不断,但7年来国家从未停拨过这笔延续西线工程运行的费用。直到2008年秋,不少人得到了西线可能被搁置的消息。

  据本刊记者了解,2008年3月一次国务院有关会议上,国务院南水北调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张基尧汇报工程情况,并没有提到多少西线工程的内容,而且会场上有高层领导对西线工程提出了“不急于论证”的意见。有综合经济管理部门理解是要工程停止。而水利部和南水北调办公室认为是不急于开工,但前期工作要进行。

  2009年,不同的解读似乎有了答案:往年在年初就由财政部拨付到账的前期经费,到5月底仍然没有下达。

  据了解,西线工程一期项目自2001年进入建议书阶段,从那时起到2008年,国家已投入前期经费超过3亿元人民币。而从1987年首次向西线工程下拨经费到2001年,国家投入也接近1亿元。

  据黄委设计院原副院长、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原总工程师谈英武介绍,1987年,时任国家计委副主任的李人俊、吕克白在视察西线工程后,找他谈话,表明要支持“国家战略”---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在李人俊的努力下,国家计委专门为西线工程召开了一次党组会议,决定列入“超前期规划”,给予经费支持。

  “当时已经是‘七五’末,‘八五’计划也准备得差不多了。国家怎么给你钱呢?叫超前期,就是为了从资金使用上更多更好地支持西线。”谈英武回忆道。

  西线工程的构想始于1952年。在1987年以前,前期勘测、论证经费都是黄委会、水利部从办公经费里筹措。

  “超前期”历时10年,国家拨款3400万元,形成了前期工作研究成果《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规划研究综合报告》,形成了西线调水的基本思路,包括调水地点、调水方案和调水量。

  自此,国家对西线工程的经费支持不断:1996年至2001年项目规划阶段,每年1000万元。2002年国家虽然没有批准西线工程开工,却批复了一个超过2.6亿元的前期经费计划,此后又增加投入,使每年经费基本保持在5000万元水平。

  一切都在按照重大工程的程序进行:前期规划—规划—项目建议书—初步规划设计—招标设计。经费戛然而止,一时间,在公司化了的设计院,“精英们”纷纷自寻出路,有的找兼职项目,有的开始做国际工程,有调往其他单位。勘测、施工的队伍也启动了其他项目。

  两口并成一口吃

  两封信、一本书,有媒体曾这样描述西线工程争议。

  2004年12月,四川省社科院76岁的离休研究员鲁家果,致信国务院领导,从工程调水量、成本核算、生态影响等方面,质疑西线工程的可行性。次年,鲁家果二次上书。

  2006年8月,近60名教授、学者、院士、官员等撰写出版了《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备忘录》,从地质、水量、生态环境等9大方面直指西线工程存在的问题。

  全国人大、水利部、黄委会等纷纷到西线工程和四川调研、座谈。

  鲁家果的上书得到了中央高层的批复。2005年夏天,水利部发函到西线工程的有关单位,将计划当年完成上交的“项目计划”推迟到2006年。

  随后,一期工程和二期合并,调水量由原来两期90亿立方降至80亿立方。

  作为工程倡导者的谈英武并不认可这个折中的计划:“两口并成一口吃,不会被噎着吗?”他认为西线工程原来的分期方案并不是一个简单叠加的问题,“一期设计是带有试验性的,从小到大、先近后远、先易后难,按这个思路指导的一期工程方案是科学的,是得到国内普遍支持的。”

  合并看起来缩短了工期,但造就了一个庞大的工程。随之,不仅工程难度提高,大量数据也需重新勘测计算。

  对于外界两封信让西线开不了工的说法,谈英武并不认可。“他们不了解真实情况,四川省政府从来就没有反对过西线工程。那本书,除了有3篇文章很慎重地从一些角度提出异议,其余100多篇都是探讨一些学术问题,怎么能说是代表四川各界反对西线工程呢?”

  外界一般认为西线的重要争议之一在于水的分配,而实际上,如何调配水电资源才是关键:因为海拔高,势能产生了动能,可以发电,有经济效益。

  王浩表示,不在长江上游发,就在黄河上游发,对整个国家来讲,所发电量并没有受到损失。工程不应受地方利益制约。

  多位参与工程论证、前期准备的人士认为,西线工程85%的投资都在四川,作为地方不可能反对这样一笔大投资,“说反对,有可能是在造舆论,向国家多要补偿。”同样的情形在中线、东线都曾发生过。

  谈英武认为,西线工程并非像外界传言那样缺乏缜密的科学论证。自出现工程构想之后,五六年间黄委会有8000多人(次)奔忙在青藏高原,一期规划方案是在100多个方案中反复论证挑选的。 

  三位院士的建议

  最终对工程产生致命影响的是2006年10月底,三位中国水利界的权威人士---钱正英院士、潘家铮院士和沈国舫院士,以中国工程院的名义向国务院提交建议,暂缓西线工程。

  此前根据由中国工程院主持、100多位专家院士参与的《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建设西线工程是解决西北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根本方法之一。

  就是根据这一研究报告,西线工程的前期工作和开工准备被提前到2010年前完成,一期工程2015年通水,2030年前后完成二、三期工程。

  事实上,三位院士在2006年初就提出西线工程要谨慎处理,最好等中线、东线投入运行、具备相当经验后,再启动西线工程。

  潘家铮在2007年向媒体解释其中原因时提到,已开工的中线工程原来预算投资不大,但实施后却大大增加,这不得不使他们谨慎对待规模更大、规划投资更多的西线工程。

  到2007年,中线一期工程不仅需要改变工程设计方案,过去规划中考虑不足的生态补偿、治污等费用也提了出来,导致工程估算大大超出规划。最终,中央决策推迟中线通水时间。

  谈英武表示,中线工程中的种种问题,才是导致中央“搁置”西线的直接原因。但他认为,西线工程虽然一直没有开工,但许多基础工作比中线更扎实,不会重蹈覆辙。

  从1992年起,西线工程沿途6省每年都会向水利部、国务院提出加快工程建设步伐的种种建议。而有关西线慎行的各种意见,也不断上交到高层。

  跨流域调水,增加输沙动力,帮助守住黄河现行河道,王浩认为,“这是西线调水工程的首要意义。”

  决口,改道,再决口,再改道---王浩向本刊记者强调这就是黄河的自然规律。他介绍,有历史记载的2605年中,黄河大的改道有26次,平均每100年一次。

  上次黄河决口改道是1855年,至今已超过150年,在他看来,历史周期的突破,意味着情势危急。

  谈英武说自己不会改变看法。他向本刊记者讲起这样一个故事:1995年,黄委会原主任王化云特意从北京赶到郑州,对西线工程的技术人员说,西线工程有了新起点,这是国家工程,“以后还会有困难,还会有曲折,但你们一定要坚持下去。”■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专题 瞭望东方周刊

更多关于 南水北调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