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健在车后方砸碎玻璃后拖出来两名女乘客,但是此后火势就大得他无法接近了,他接过403公交车售票员周凤英手中的灭火器对着前面的一个火人猛喷,而后将其救出。
“靠近车门那边的窗子有一个男的举着双手,浑身是火,烧得很严重,我从下面拿着灭火器往他身上喷,但是我想他那时已经死了,因为我喷的时候,他没有发出一点声音。”
救人的宝贵时间就那么短短几分钟,还想从窗子里向外救人的钟方顺被人强行拽走,大家无助地看着9路车变成一个硕大的火球。钟方顺痛苦回忆,一位被卡在后门缝的男人边喊“救我”,边变成了火人。“作孽啊,眼看着一个个人影在火里挣扎,然后倒下……”
眼看救人无望,众人开始救援伤员,周健将403路公交车里的40多名乘客劝下车,然后在乘客的帮助下,将11名伤员抬上车,调转车头,打上应急灯,一路按着喇叭就向附近的成都陆军总医院开去。
“有两个女士身上被烧得衣不遮体,我把她们扶到我车旁休息,然后把身上的衣服脱下来给她们披上。”
车直接开到了陆军总医院,此时,医院里的120救护车刚好出发。
曾剑华也送了5名伤员去416医院,路上,一名受伤的女乘客边哭边说:“车上不知道要烧死多少人,我们是踩着人逃出来的。”
8点02分,成都市110接警,由于道路拥堵,8点11分,消防车赶到现场,但此时车内已经无人可救。
大火扑灭后,一名消防员失声痛哭,在他的面前是一摞摞被烧黑的尸体。
9路公交车的冲天大火,现场绵延数十米的血印,在互联网上第一时间看到这些图片,人们震惊了。
质疑与愤怒轰然而起。
公交车为何又出事故?
火是咋起的?
释疑
“5·12”汶川大地震期间建立起来的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在公交车燃烧事件发生后立即发挥作用。在第一时间,成都市成立了伤员救治组、事故调查组、群众工作和善后工作组、宣传工作组,并在全市范围内展开安全检查。四川省委副书记、省长蒋巨峰要求立即按规定向社会公布相关信息,正确引导舆论,确保社会稳定。
但一场政府危机公关的大考仍不可避免地摆在四川省、成都市两级政府面前,事发至今一直有两条线在同步竞走——一方面是社会舆论的质疑与猜测,一方面是政府的应对与答疑。
最初,人们的矛头指向了公交车自燃与救生锤的缺乏,尽管在那样紧急的情况下,深陷火海的人们未必能够想得到救生锤,也未必能够那么从容找到救生锤敲碎玻璃逃生。
网民人肉了这辆川A49567,发现早在三年前,它就曾被四川省内媒体曝光过没有配置救生锤。舆情倾向于认为是因为救生锤的缺失最终扩大了乘客的伤亡,而救生锤缺乏是全国公交系统普遍存在的问题。
燃烧事件发生后两小时,成都市政府在距离事发地不远处的北门富森家居办公楼内召开了第一场新闻发布会,当时通报有20余人遇难。当天下午2点50分,第二场新闻发布会召开,通报了最新的伤亡数据:遇难25人,受伤76人。
针对有民众质疑司机罗佩在车辆起火后是否逃离了现场,公安机关回应罗佩在跳车后号召附近群众参与救援,并且报警,并无明显处置不当。
这天晚上11点多钟,成都市政府又连续召开了第三场新闻发布会,一直持续到第二天凌晨。就在这场新闻发布会上,成都市交委主任胡庆汉透露出事的这辆9路公交车,事发前天加油137升,至事发时行驶160公里,油箱尚存柴油107升,公交车油箱里剩余的柴油并没有发生燃烧,发动机也没有燃油泄漏,而且发动机的皮带也完好。
为增加公信力,胡庆汉还向媒体出示了发动机皮带的照片。但尴尬的是,针对出事公交车上是否配有救生锤的问题,胡庆汉表示不是很清楚。
社会的怀疑开始转向——既然公交车没有发生自燃,那么引发这场大火的应该另有外因。“纵火说”就此产生,一方面不断有受伤乘客向媒体反馈曾闻到了汽油味,另一方面,一些专业人士也分析,柴油燃点较高,在短时间里引发如此大火,很有可能是汽油的作用。
不过,直到6月7日夜里11点多钟的第五场新闻发布会之前,成都官方都言词谨慎,轻易不提“汽油”二字。
6月6日,事发第二天,人们仍没有放过救生锤的问题。这天下午,成都市召开了第四场新闻发布会,及时回应了民众的重要疑问,明确了出事公交车配有3把救生锤,两具手提式干粉灭火器,发动机舱还有一个自动灭火装置,并展示了被烧毁的救生锤照片及油箱照片。
在这场新闻发布会上,胡庆汉首次代表公交集团就第一时间无法回答救生锤的疑问以及安全管理上的漏洞向公众表示了道歉。
这是引导舆情变化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针对公交公司的质疑开始减弱。
胡庆汉表示起火的原因不排除人为因素,民间的想象由此进一步加剧,人们的注意力开始向寻找“纵火者”转移,有网民人肉视频的拍摄者以及那名率先跑出公交车的中年妇女,以期找到破案线索。
大量记者云集成都,6月7日夜,第五场新闻发布会终于认定,有人携带了汽油上车,不排除过失或者故意引发燃烧,但可以排除爆炸引发燃烧。
三天五场新闻发布会,及时化解了公众的疑问,成都市的开放姿态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但,这并不代表问责与反思的止步。
坊间怀疑,携带汽油上车的人要么就在遇难者中,要么就在重伤员中。不过,由于火灾发生后以及营救过程中,乘客位置发生了变化,且到目前为止仍有18名重伤员在接受抢救,尸体DNA确认工作也尚未完成,究竟是谁将汽油带上了9路公交车仍是一个谜团。
但与寻找真相同等重要的是,如何破解公交车安全防范的难题。类似“6·5”公交车燃烧这样的事件此前已经发生过多起,只不过人员伤亡没有这样惨烈而已。
在舆情中,呼声最甚的除了公交车安检手段,就是公交车普遍存在的线路配置不合理、严重超载以及全封闭空调车缺乏逃生通道的问题。
这辆核载75人的公交车,最后乘坐了100多人,被认为也是伤亡如此惨烈的一个原因。
目前,我国公交车沿用的仍是1987年国家颁布的《机动车安全运行技术条件》,根据这个强制性标准,城市公交车按照每人0.125平方米的核定载客数,一平方米可以挤8个人,事实上,按照这个标准,公交车就算挤再多的人,想去实现超载也很难。
成都市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公交车司机表示,这起事件暴露的是一个全国性的通病。
问责
“6·5”公交车燃烧事件发生后,76名伤员的救治牵动了所有人的心。18名重伤员除了全身大面积深度烧伤外还伴有吸入性呼吸道损伤,以往的经验,这样的伤情死亡率比较高。
成都市对伤员救治采取了一天一报的做法,及时向社会通报。为了救治这些伤员,从卫生部到四川省,从部队到地方,全国范围内调集了大量烧伤科的一流专家支援成都。在接受伤员最多的成都陆军总医院,受伤较轻的伤员被安排在外科楼的一楼,重伤员则安排在三楼与四楼,警方把守在入口处,即便家属也无法见到危重伤员,以防伤员细菌感染。
一批精密的仪器、药物还有皮源被调集四川,有关部门甚至不惜一切代价引进了美国原装进口,每台价值近50万元的悬浮床。当血浆告急时,热心的成都市民还在医院门口排起了长队。
但令人遗憾的是,6月7日,还是有两名极危重伤员含恨离世。其中17岁的男孩刘琦烧伤面积95%,均为三至四度,重度呼吸道吸入性损伤,被认为是伤员中伤情最重的一位。刘琦全身上下除了肚脐下部以及脚掌有点皮肤外,浑身上下再无完肤,事故发生后,一名好心的市民开着机动三轮车将他送到了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部队、地方两级医院专家多次会诊,15名护士对其进行全天候护理。
刘琦曾两次被医护人员从鬼门关拉回,其中一次心跳骤停长达38分钟,6月7日清晨,他的心跳再次停止,抢救无效死亡。
另一名60多岁的伤者易尊顺直至去世后,家属从他脸上的一块伤疤才最终认定了身份。
就在这天上午,成都市公交集团总经理、北星巴士公司董事长李树光向成都市国资委和成都公交集团董事会递交了辞职报告。这意味着“6·5”公交车燃烧事件问责的开始。
辞职后的李树光对外吐露了他的心声,“我真诚地对成都公交车燃烧中的死难者和受伤者,表示哀悼和深深的歉意!”李树光说,他在第一时间赶到了事故现场,亲眼目睹了惨剧,难以忍受良心谴责的煎熬。
李树光反思,虽然从目前初步调查情况看是有人携带了汽油上车,但从公交车的拥挤、逃生窗口缺乏等状况看,要让悲剧不再发生,还有很多值得反思和改进的地方。
比如这几年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高峰期公交车挤得像罐头成为城市通病,要改善公交的安全性,必须规划好城市公交系统并加大财政投入,适当打破公交的垄断经营。
公交作为一个老的传统企业,负担很重,效益低下,员工收入偏低,管理难度很大。在管理体制上也有脱节和值得改善的地方,实际的情况是多部门的交叉管理,使得公共交通完全避免发生类似事故难以落到实处。
“不再认真反思和改进,悲剧可能不会仅是偶然。”李树光说,“我希望我的辞职,能唤起社会对城市公交安全管理的高度重视,能唤起市民们对乘坐城市公交车的自我保护意识,能让成都的城市公共交通更加舒适、安全。”
“愿悲剧不再重演。”李树光冀望。
担忧
连日来,记者在成都多次乘坐包括9路在内的多路公交车,发现司售人员以及乘客的安全意识较事发前增强不少,成都市的公交车已经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在车辆上增配了救生锤,一些带包上车的乘客还被司机要求开包检查。
“以前我们觉得救生锤好像没啥用,有人发现锤核桃很管用,就随手拿走了。出了这事之后,再也不敢拿大家的生命开玩笑了。”一名欧姓成都市民对记者表示。
为保障公交车的安全运行,成都市交委采取了多项措施,其中包括强化防范携带易燃易爆物品乘坐的措施,设置车内语音安全提示系统,增加车内和公交站台提示标语,增加具有储存功能的车内视频系统。
成都市公交部门还将与公安机关建立携带易燃易爆物品乘车的发现、举报快速处置机制。
针对全封闭空调车缺乏逃生通道以及电控车门在遇到突发事件、电路毁坏的情况下无法开启的问题,在出事车辆“蜀都”客车的制造公司——成都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技术人员正在进行提升改造。具体措施包括在封闭空调车内增加安全锤和活动侧窗,增设车外手动应急开门装置等。
成都市现有2000多辆全封闭空调车,为了不影响营运,这些公交车将分成40辆一组进行改造,力争3个月内改造完成,首批改造的公交车就是9路公交车。
“新增的安全锤放在哪里?哪个位置的侧窗改成活动窗户最好?车外手动开门装置设在何处最科学?车内座椅的阻燃性怎样?栏杆的高度是否合适?”成都市市长葛红林在视察时强调,包括安全锤敲击部位、车门手动开关位置在内的所有应急装置处,都应有醒目提示。
为提高运营能力、缓解拥挤状况,成都市还要求加快投放1000辆公交车,本月内近5000辆公交车上的移动电视也将滚动播放逃生知识动画片,提升民众应急处置能力。同时,1000名公交随车安全协管员将走进成都重要的公交干线。
不过,不少市民表示,硬件提升只是技术应急,要确保公交安全,还需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你并不可能要求所有的公交车都配备安全员吧?即便配备了安全员,也不可能在高峰期逐一检查乘客包裹吧?”一位接受采访的市民表示。
6月6日,就在“6·5”公交车燃烧事件发生后仅一天,广州、重庆就相继发生公交车冒烟、自燃等异常状况,引发乘客恐慌,甚至在广州的事故中,一名仓惶逃离的女乘客被众人踩伤。
在成都,连日来也因为过于紧张闹出了不少笑话,6月8日早上8点,一辆8路公交车上突然传来一声尖叫——“有味道”,五六十名乘客顿时慌作一团,尖叫声四起,不到一分钟,所有人都逃离了车厢,来不及从车门下车的人直接砸开窗户,跳了下去。
事后证明这不过是一场虚惊,但足以见证市民对公交安全的普遍焦虑。
6月12日夜,成都市一辆24路公交车在行驶过程中尾部冒烟,一车的乘客破窗而逃,多人轻伤。
公交系统存在的问题,不是简单的硬件提升就能解决的。按照以往的经验,夏季将是公交车“冒烟”的高发期。
一名成都市民感叹,尽管有安全顾虑,作为一名普通的工薪阶层,他出行不可能回避公交车。
“公交先行,公交先行,何时才能公交安全先行?”他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