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成都公交大火引发系列改革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26日04:52  中国青年报
成都公交大火引发系列改革
  6月18日,成都十陵公交站、十陵客运站举行公共安全联合演练,演练公共运输车辆突发燃烧事故时的应急救援行动,包括逃生演习、旅客疏散、伤员救护、燃烧车辆扑救等。桑清摄

  本报记者 闵捷

  惨烈大火烧痛成都

  2009年6月5日,发生在成都的一场大火震惊全国。

  这天上午8点,住在成都北郊天回镇的陶守良夫妇带着5岁的侄孙女,从陆军总医院上了9路公交车,他们准备坐到9路车的终点站——火车北站,再从那里回老家给长辈祝贺80大寿。

  9路公交车是成都市天回镇到火车北站的主要公交线路。虽然是早上8点,但车上已经拥挤不堪。对于长期来往该线的乘客来说,这样的状况已习以为常。

  当汽车驶下川陕立交桥时,悲剧发生了。“有液体撒了!”紧接着,车上的乘客闻到了汽油味。“着火了!”“快跑!”

  在车前面的陶守良听见了喊声,转头往后看时,只见一个火团在车后面快速移动着。刹那间,黑色的浓烟从车后传到车前,笼罩了整个车厢。即便身体贴着身体,都看不见对方,耳朵里只听得到乘客们发出的哭喊声。

  走投无路之际,陶守良看到左侧有亮光——是外面的人砸开了一扇窗子。陶守良顾不得太多,抱起侄孙女就往窗外递,接着又把老伴儿往外推,“当时也不管死活了,觉得推出去总比烧死、呛死好。”

  陶守良夫妇最终逃了出来,但侄孙女被严重烧伤。

  他们已很幸运。车内有25名乘客因为来不及逃出车厢被烧死,后来有两名伤员因抢救无效死亡,本次事故共导致27人死亡。

  公交大火后遗症

  很快,发生在成都9路公交车上的惨剧通过互联网传遍全国。

  各种说法不一而足。有人说烧死了上百人,有人说公交车司机逃跑,有人说是人为纵火……各种消息的背后,是人们对此事的强烈关注。

  经历了特大地震和国内首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袭击的成都,再次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

  政府承受着巨大压力。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李春城第一时间赶往现场,成都市长葛红林立即终止了在北京的公务活动,赶回成都。事发两小时后,成都市政府新闻办借用事故现场附近的富森美家居办公大楼,召开了公交车燃烧事故的第一次新闻发布会。由于现场死亡人数还在统计中,发布会给出的死亡数字是“20余人”。

  “车上究竟有没有安全锤?”“司机有没有逃跑?”“是不是人为纵火?”……惨剧发生后,一个个疑点不断被追问,并且经过互联网发酵和放大着。

  当天下午3时,成都市政府举行了第二次新闻发布会,会上通报了遇难及受伤人数。成都市政府秘书长、新闻发言人毛志雄代表市委、市政府对事故遇难者表示深切的哀悼,对事故中所有受伤人员及遇难者、受伤人员家属表示诚挚的慰问。

  当晚11时,第三次新闻发布会举行,对事故进展作了进一步通报。事发次日,第四场新闻发布会举行。“车上找到三把安全锤”、“油箱燃油未泄漏”等一直被社会猜疑的种种关键问题有了答案。

  第三天,第五次新闻发布会召开,“有人携带汽油上了车”的结论,让事件变得明晰起来。

  70多名烧伤患者,这是目前国内伤员人数非常多的一起烧伤事件,伤员的救治也考验着成都。

  在救治伤员的问题上,成都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确定了两个原则,一是最大限度地减少死亡、减少伤残、减少治疗中的痛苦,二是要全力做到重病不致死,轻病不致残。

  通过四川省、成都市和成都军区的协调,全国顶尖烧伤治疗专家汇聚成都,把握了最佳手术时机。

  据介绍,为救治烧伤乘客,成都方面仅采购急需医疗设备一项,就花费了上千万元。

  及时的信息公开和积极的善后工作,不仅控制住了谣言和失实的传闻,也为事件的妥善处理打下了基础。

  但有些事情还是无法控制,特别是民众的恐慌心理。

  事发第三天,一辆8路公交车上,因一女子尖叫“有味道”,引起车上乘客慌乱,纷纷夺窗而逃。半月之内,成都有数辆公交车因为这样那样的“惊动”,导致乘客砸烂车窗玻璃。

  这种惊慌的背后,是乘客在经历了6月5日的惨剧后,对公交车安全感的质疑。

  一个值得让人深思的事例是,成都泡桐树小学的一名四年级学生,在看了对6月5日公交车大火的报道后,不敢再独自乘车上学,每天都要父母接送,并且还要爸爸妈妈在私家车上装上安全锤。

  不安全的感受和心理促使人们反思此事:9路公交车的惨剧是否可以避免?这是偶然还是必然?

  最猛烈的舆论质疑来自互联网。有网友针对“6·5事件”写下了《十问公交》长帖,质问为什么公交车长期出现高峰期拥挤?公交车为何坚持垄断经营?公交车为什么投入不够?……这位网友认为,公交车出事,看起来是公交集团的事,但深究起来,是政府投入、行业管理、交通配合等多方面的综合因素引起的。

  “十问公交”帖子的出现,像一把刺刀直指公交管理和公交发展中存在的种种弊端。

  烧出城市公共交通之弊

  成都是西南经济文化中心,最近十年来,成都的经济迅猛发展,城市规模增大,城市人口不断增加。

  根据公布的统计数据,2000年,成都市的总人口突破了1000万,此后人口数量持续高涨,到2008年底已接近1125万人。而在2007年底,成都城区人口密度已达2304人/平方公里,仅次于北京,居全国第二。如果再加上流动人口,成都市中心区域的人口密度超过了2万人/平方公里,成为了全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之一。

  与此相对应的是,2008年,成都公交客流日均达到了270万人。

  像中国的绝大多数城市一样,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成都的城市交通问题日益凸显。

  从2002年以来,成都在实施旧城改造的同时,着力进行了立体交通建设,三环路、绕城高速、“五路一桥”相继建成通车,城区内的下穿隧道、跨线立交也日渐增多。

  为了解决眼前和未来的难题,成都市还于2006年开始地铁一号线建设——从成都双流国际机场进入成都,沿途都可以看到正在建设中的地铁工程。

  然而,道路的增长赶不上车辆增加的速度。在这个有着“私车第三城”之称的城市,机动车辆以每天上千辆的速度增加。而一些干道的改造、隧道跨线的建设,也加剧了交通的压力。

  成都市内的交通拥挤成了这个城市的心病。

  有一个说法在坊间流传:成都市的主要领导曾经说过,不要让成都的“都”变成了堵车的“堵”。

  近年来,成都一直在快速推进公共交通发展:除了在重点道路开辟公交专用道外,增加公交车辆,优化公交线路,开行中小街道小公交,两小时免费换乘……

  “在缓解公交拥挤方面,我们做了不少事情,但那场大火暴露出大城市公共交通方面的不足。”成都公交集团一位负责人说。

  惨剧让人们看得更远。

  实际上,就在网民们开始发出像“十问公交”这样尖锐的疑问时,一场同样深刻的反思和讨论已经在政府中开始了。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成都 公交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