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文章:本刊专访中央文献研究室室务委员兼第四编研部主任张宏志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成功探索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策,打破了传统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和思路,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天地、新境界,也使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走上了一条前无古人的艰辛探索之路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袁元
1989年6月十三届四中全会召开,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国内政治风波刚刚平息、国际风云急剧变幻的关键时刻,受命于危难之际,承担起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伟大目标的历史使命。从这一刻起,到200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其间经历了13个年头。
“这13年间,由国内外形势变化而带来的种种困难和挑战始终伴随着中国人民的前进步伐,也激励着中国人民奋力攀登上一个新的历史峰巅。这13年既是世界历史发生重大转折的13年,也是中国人民改变自身命运的13年”,中央文献研究室室务委员兼第四编研部主任、研究员张宏志,曾参加过《邓小平文选》(一至三卷)的注释和《江泽民文选》(一至三卷)的编辑工作,1996年以来主要从事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员著作、思想编辑、研究工作,这位资深研究者在接受《瞭望》周刊专访时这样评价。
梳理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兴国之路,他概括说,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过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和十六大十几年的努力,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找到了一条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行之有效的发展路子,提出了包括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扩大内需、西部大开发、“走出去”和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等一系列关系国家长远命运的发展战略,建立和不断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配套的社会保障制度,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农村改革和对外开放,战胜了包括经济过热、通货紧缩和亚洲金融危机等来自各方面的考验和挑战,并在胜利完成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基础上,规划了完成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具体步骤。
巨大转变的历史时期
“这13年来的历史是纷繁复杂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经历‘三大外部挑战’、‘两大内部转变’,迎来了‘一个新的起点’”,张宏志分析道。
这三大外部挑战:一是苏东剧变带来的政治冲击。这场剧变使国际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挫折,也彻底改变了二战以来的两极世界格局,对我国所坚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我国的国际战略方针提出了挑战。
二是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冲击。这场危机使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体、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的东亚经济发展模式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对于借鉴东亚模式而形成的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特别是沿海发展战略提出了挑战。
三是以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为代表的一系列局部战争而带来的的安全冲击。这些冲突和战争体现了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的错综复杂和霸权主义的新发展,展现了新型高技术战争的特点和我国外部安全环境的重大变化,对我国的外交工作和军事战略提出了挑战。
同时,国内也出现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两大转变:其一,我国于1992年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后,经过10余年来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由单一公有制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由单一的按劳分配转变为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其二,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出现了由商品短缺向生产能力的结构性相对过剩的转变。这改变了社会主义建设史上长期以来一直挥之不去的供求关系紧张的局面,标志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大幅度跃升,但同时也产生了有效需求不足、企业效益下滑、下岗失业人口增加等矛盾,使得经济结构不合理等深层次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这两个重大转变,表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途径和我们党的执政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主义事业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同时,这13年的发展也将中国带领到一个新的起点上,即“三步走”中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实现。我国于1995年提前五年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1997年又实现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超额完成了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步走”发展战略中的前两步发展任务。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实现,标志着我国踏上了为实现第三步发展目标而奋斗的新征途,处于一个需要确定新的发展步骤和发展指标的历史新起点。正是面对这些巨大变化,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积累了丰富的执政经验,探索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之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起步到迈上新的起点
回顾1989年~2002年的13年发展历程,张宏志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1989年6月十三届四中全会到1996年宏观经济实现软着陆,特点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艰难探索中起步。
这一时期,在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精神的鼓舞下,各地发展经济的热情高涨,但由于新旧体制双轨并存的混乱和种种漏洞的存在。特别是旧的计划管理体制打破后,新的宏观调控体系尚未建立,因而出现了经济过热,一时间房地产热、开发区热席卷东西南北,乱集资、乱拆借、乱设金融机构的问题层出不穷。
对此,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在探索中,努力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优势同市场的优势结合起来,逐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经济制度和机制,同时注重把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与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统一起来。
党中央在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之初就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社会主义”四个字不是“画蛇添足”而是“画龙点睛”。强调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要通过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克服市场的不足,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因此,中央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中,一方面注重深化改革,积极培育市场体系;一方面注重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体系。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于1993年11月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内容和实施步骤作出总体规划。此后,国务院又先后出台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外贸体制改革、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等一系列改革措施,逐步破解了改革中的难题,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同时,中央采取了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措施,并逐步形成了一套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为克服当时的混乱局面、逐步消除经济过热奠定基础。
正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别是国家宏观调控体系的过程中,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如,为解决经济过热问题而提出的既要增长速度又要经济效益的思想,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而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克服“一手硬、一手软”现象而提出的依法治国战略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针,为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而提出的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协调统一起来的思想,等等。
到1996年,我国经过艰苦的努力,克服了经济过热,控制了通货膨胀,避免经济的大起大落,实现了“软着陆”。这标志着我国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加强宏观调控,首次打破了过去那种“一放就乱,一乱就收,一收就死,死了再放”的经济发展怪圈,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这标志着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起来。
第二个阶段,是从1997年十五大到2000年,特点是在胜利前行中战胜新的危难。
1997年7月,党的十五大在胜利完成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21世纪现代化建设的“小三步走”战略构想,为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规划出具体步骤。
张宏志说,这一时期,我国经济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出现了生产能力的结构性相对过剩,使得我国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中的许多深层次问题进一步暴露出来。同时,也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对我国经济产生冲击。在这些内外因素的作用下,我国经济出现通货紧缩的趋势,工厂开工不足,企业效益下滑,下岗失业人口大量增加,经济发展遇到新的瓶颈。
对此,一方面中央采取应急措施,加大宏观调控力度,以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挑战;一方面继续深化改革,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解决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
同时,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还先后提出了把经济发展建立在主要依靠国内市场基础上的发展方针、“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小城镇建设等新的战略思想。
“这些战略思想,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紧密联系、相互协调的整体”,张宏志分析,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扩大国内需求与推进对外开放相统一、投资拉动与消费拉动相结合、城乡经济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经济发展思路。其核心思想就是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开拓更大的增长空间,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更上一层楼。
第三个阶段,是从2000年到2002年十六大召开,特点是实现历史性跨越。
在世纪之交,随着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的提前完成,我国经济社会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同时中国加入了WTO,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实现更快发展。
张宏志分析,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并没有止步于已取得的成就,而是在深入分析世界经济发展大趋势的基础上,结合当今中国的特点,对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上的深层次问题进行战略性思考,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作出长远规划,把扩大内需与开拓国际市场、把利用国内资源和国外资源结合起来,把东西部发展、城乡发展结合起来。
也是在这一时期,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站在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三大规律的高度,进一步深入总结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提出了进入新世纪的发展方针和发展思路,提出了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的政治建设思想,提出了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思想,提出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制定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小三步”发展战略。
这一时期,江泽民特别强调指出,加强党的建设是完成党进入新世纪的主要任务的根本保证,并就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作出了大量论述。正是在这一时期,江泽民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这一重要论述高度概括了江泽民治党、治国、治军的基本经验,把他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建设的思想理论观点统一起来,从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
治国理政思路与时俱进
回首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艰辛历程,张宏志认为,这一时期面对的任务可以概括为“五化”,即实现市场化、应对经济全球化、迎接信息化、适应多样化、推动世界多极化。
实现市场化:尽管我国的改革开放始终是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为导向的,但是真正明确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并建立与之相配套的宏观调控体系,正在这13年间。
应对经济全球化: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经济全球化双刃剑的作用有着清醒的认识,并开始实施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政策,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和质量。加入WTO之后,主动以对外开放形成的倒逼机制推动国内经济体制的改革,以积极应对全球化。
迎接信息化:对此,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发展战略。在第三次产业革命中,与世界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适应多样化:多样化是市场化的发展必然带来的,市场化改革使得我国社会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进而使中国共产党党员队伍的状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对此,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结合我党现阶段的历史任务,结合当今世界的时代特征,提出了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强调要在首先考虑最大多数人利益的同时兼顾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群众的利益,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的问题。
推进多极化:冷战结束后,世界两极格局解体,这对我国的外交政策提出了新的挑战。对此,中央改变两极格局下的外交格局,以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为基础,努力扩大与发达国家的利益共同点,全面开展周边外交,积极利用多边外交舞台,形成了一种网状的多重外交格局。这为我国改善了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对于稳定国际局势、推进世界多极化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巨大的历史转变时期,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抓住了历史机遇,也战胜了困难和挑战,取得了历史性的胜利。同时也使我们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到达一个新的高度”,张宏志分析说,其执政兴国的理念和经验可概括为三点:
一是,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牢牢把握世界发展大局,见事早、认识深、措施准。
二是,具有科学的全局观。面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的复杂问题,提出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经济发展中速度与效益的关系,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的关系,内外需关系,城乡关系,东中西部的发展关系,等等,这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三是,具有强烈的人民性。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始终坚持尊重客观规律与实现人民利益的统一,在始终关注推进各项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同时,努力降低改革的成本,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注重发展的成果为全体人民所共享。
正如江泽民所强调,“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党的先进性要求出发,把生产力标准、社会全面进步的标准与人民满意不满意的标准统一起来,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最终的评判准则,正是充分体现了这“三个一致性”。“这包含了不同层次的深刻内容,从党的奋斗目标的层面上看,体现了党的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统一;从党的历史任务层面上看,体现了发展先进生产力和使人民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的统一;从党的宗旨的层面上看,体现了在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基础上,实现最大多数人的利益与最广泛的各阶层群众利益的统一”,张宏志这样说。□
(本刊实习生赵欢对此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