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兰州老人砖砸违章车背后:个体行为代表公众情绪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22日10:13   CCTV《新闻1+1》
兰州老人砖砸违章车背后:个体行为代表公众情绪
  7月9日晚上,兰州老人阎政平,在所住小区门前人行横道上,挥砖准备砸向违章车。《兰州晨报》图

兰州老人砖砸违章车背后:个体行为代表公众情绪
贴在信号灯柱上的“宣战书” 《兰州晨报》图

  CCTV《新闻1+1》7月21日播出《斑马线:人直行,车横行?》,以下为节目实录:

  兰州大爷板砖拍向违章车,初衷由于斑马线上肇事连连。以暴制暴的行为能否真正扼制悲剧发生,情绪宣泄的背后暴露了哪些交通安全管理缺位?

  爱心、脸谱、直线、曲线,有平面、有立体,色彩鲜艳、造型独特的斑马线亮相大中城市,形式上的创新能否还原公众安全便利的交通权利,高速发展的城市进程中,我们又需要怎样的斑马线规则?《新闻1+1》为您解析。

  主持人(王跃军):

  您好,欢迎收看今天的《新闻1+1》。

  最近一段时间,许多新闻事件都发生在了小小的斑马线上。不久前,兰州的一位70余岁的老人手持砖块连砸多辆在斑马线上闯红灯的车辆,周围人是一片叫好,但是被砸车的车主却不敢计较。

  就在昨天,杭州的飙车案也进行了宣判,大家更多的是关注肇事司机受到的处罚,实际上还有一点不容忽视,当时的受害者也是走在斑马线上。今天我们特邀的新闻观察员仍然是北京大学的王锡锌教授。

  王教授,您怎么看待最近发生在斑马线上的一系列事件?

  王锡锌(特邀观察员):

  我们通常讲衣食住行,行本来是人的一个基本需求,但是对于今天的城里人来说,出行并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比如说面对一条斑马线,过还是不过,这的确是一个问题。我们看到斑马线上正在发生的战争,其实背后所突现的是路权分配的问题,如果路权的分配不能公平地反映各方的利益,如果这一规则不能得到有效的落实,那么斑马线很有可能成为一个战场。

  主持人: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最近一段时间发生在斑马线上的事件。

  (播放短片)

  解说:

  这名正在街头忙着维持交通秩序的老人就是最近网络一直热议的兰州“板砖”大爷阎政平,昨天上午,板砖大爷来到济南的马路上,这次他手里拿的不是板砖,而是一个相机,当了一把临时的交通协管员。

  阎政平:

  你看着这个红绿灯,绿灯亮的时候可以走,如果是红灯亮的话是有生命危险。   

  解说:

  见到闯红灯的行人,他就上前去耐心地劝导人家,看到闯红灯的车辆,阎政平就拿出相机把他们拍下来。而仅仅就在十几天前,老人在兰州金港城小区的门前,可并不是用这样平和的方式来对待违章车辆的。

  老人:

  保卫生命线,守护斑马线,向闯线的汽车开炮,这就是我的炮。

  解说:

  当天,老人用手中的砖块前后砸了14辆闯红灯的违章车辆,老人此番砸车的视频被传到网上后,掀起网友一阵争议,有人把阎政平冠以“板砖大爷”、“砸车怒汉”等称号,今天你砸了吗?也成了网络又一流行语,还有人认为老人的行为是以暴制暴,别人犯错,不意味着你能犯法。

  记者:

  考虑到自己的行为违法了吗?

  老人:

  (摇头),没有。

  解说:

  实际上,由于看不惯车辆乱闯斑马线,老人早在几个月前就开始砸车了,当时只用瓶盖大小的石头砸,却常常因为石头太小,引不起车主的注意。7月7日,《兰州晚报》报道了在阎政平老人所居住的兰州市七里河小区门前的斑马线上共有6人丧命。这则消息像是一个导火索,让老人怒火中烧,随后便决定改用大石头砸车,来引进社会对斑马线的重视。如今再看看被邀请到济南街头协管交通的老人,从他的身上已经看不出当初砸车的暴躁,这次来济南也是因为自从砸车的行为被曝光后,许多媒体竞相采访他,于是老人决定自己到杭州、济南、南京、北京四个地方接受媒体采访,一是当旅游散心,二是观察一下各地的交通状况。

  同样是在昨天,7月20日下午,青岛市74岁的曹青明老人也用一种特别的方式,在路口的斑马线旁对交通安全进行劝导,凡是见到自觉遵守规则走斑马线的市民,老人都会热情地向他竖起大拇指进行表扬:“走斑马线好样的。”

  这两名老人的做法都仅仅是个个例,无外乎都是为了唤起人们对斑马线的注意。也正是在昨天,一直以来沸沸扬扬的杭州飙车案终于进行了一审宣判,被告人胡斌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赔偿被害人亲属人民币1130100元。至此,这起因为富家子弟飙车而引起人们注意的交通肇事案算是尘埃落定,但是比起“富家子弟飙车”这些敏感的词语,人们似乎忘了去注意这起交通事故中,25岁的死者身下的斑马线,这一片本应是生命防卫线的区域如今险象环生。

  如何才能唤起斑马线上权利保障的觉醒,虽然阎政平老人这一类似于行为艺术式的砸车举动,在法律面前多少缺了几分底气,但砸车事件的第二天,有关部门确实就开始在这一路段的监管上有所反映。

  民警:

  在了解到这个情况以后,我们积极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在这个路口加派了警力,从早上七点到晚上十点,都一直有人值守,在那个地方。

  记者:

  准备实施多长时间?

  民警:

  准备一直实施下去。

  主持人:

  王教授,像兰州砸车的老人,我们看到有媒体报道,说他是一位语文教师,和您一样为人师表,按道理来讲,应该是知书达礼,懂法知法。媒体采访的时候,他说砸车是为了追求一种轰动效应,您觉得他要追求一种什么样的效应?

  王锡锌:

  当然从砸车行为来看,可能这样一种私利的执法的确在法律上有一些问题,但是正如这位老人所说的,他之所以采取这样的行为,其实想进行一种公共表达,那就是在公共场所用某种极端的吸引眼球的方式来唤起公众的注意,我在这里把它解读为,他实际上是想通过这种行为,呼吁执法部门,呼吁车主,以及整个社会公众来关注斑马线上的交通安全问题。

  主持人:

  我们也看到各种各样的评论,在网上的帖子上百万,而且有百分之七八十对他这种行为表示赞同,而且有人把他称为“斑马线卫士、“大侠”,怎么来看待公众对他这个事件的这样一种观点?

  王锡锌:

  这里我们看到的确是有一个非常微妙的矛盾,一方面我们说,从法律的技术上来说,从表面上看来损毁别人的财产,甚至通过私人执法的方式来做到这样一种行为,当然可能是与法律的规定是不一致的,但是为什么这样一种与法律的规定明显不一致的做法能够在公众的情绪上获得那么高程度的支持,我觉得在这里,老人并不是孤单的一个人在采取这个行动,其实老人自己也知道,在他的背后有公众情绪的支持。

  主持人:

  老人这种行为代表了一种公众的情绪?

  王锡锌:

  他可能意识到这种公众情绪,是因为经过了很长时间的观察,比如有当地行人的抱怨,因此他感受到了这样一种情绪的支持。第二,其实在行动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一些报道,老人在砸车的时候,还有其他一些人在围观,有一些人甚至帮他拣来石头、砖头。不仅仅有情绪上的支持,还有行动上的支持。因此套用我们现在的“群体性事件”的说法,其实我们可以类比一下,它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情绪上的或者心理上的群体性事件,因为一个人的行动背后代表着一种公众的情绪。

  主持人:

  实际上是一种情绪上的共鸣。

  王锡锌:

  对。

  主持人:

  但是我们也看到,有一些网友提出了一些相反的声音,说这实际上是“疯狂的赛车”遇上了“疯狂的石头”,是以暴制暴的方法,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发现,虽然是以暴制暴,虽然老人这个行为有违法的倾向,但是并没有得到相关部门的处罚,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状况?

  王锡锌:

  这也是我们注意到的在这个事件中非常有意思的一个方面,首先,在技术上,如果违法,一二三四是比较清楚的。但是要注意到两个,除了我们刚才讲的公众情绪上的共鸣也好,支持也好,还有两个非常有意思的因素,第一,警察知道这种情况并没有来采取有效的制裁措施,只是制止,并没有去追究他相应的责任。另外一方面更有意思的是,这些违章穿越斑马线的车主,他们在发现老人砸车的时候,也没有采取一种对抗或者对质的方式,而是很快的驾车离开了现场。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能发现,这个事件背后除了有公众情绪的共鸣之外,这些车主、警察可能也意识到在斑马线上所谓以暴制暴的执法有它深厚的社会背景。

  主持人:

  您提到有一种公众的情绪在里面,是一种什么情绪在里面?

  王锡锌:

  公众的情绪主要是斑马线本来是应当保障行人通行安全和便捷的交通设施,但是在实践中,可能会遇到四个轮子钢铁之身的汽车以及汽车驾驶者,这两者之间在这样狭小的空间可能发生一种对道路通行权的争夺。当然我们知道,斑马线本来是要保障行人的通行,保障他们的生命安全,但是在现实中,钢铁之躯和血肉之躯如果要发生争夺,弱者自然是血肉之躯,如果钢铁之躯不遵守这种规则,我们这时候只能依托于执法,但如果执法不能及时到位,执法如果乏力的话,在这样一种钢铁之躯和血肉之躯的争夺中,作为弱者的行人处在下层,长期以往这样一种情绪就会瘀积在公众的心里,每一个人可能多少都会有在路权争夺中处于下风的感受。因此这种公众情绪其实是路权分配、争夺长期以来瘀积下来的结果。

  主持人:

  您刚才提到私权执法,实际上应该是公权执法,我们也看到各种各样的评论,本来该管的没来管,不该管的来管了,这一砖实际上并不是砸车主的,是砸相关部门的,怎么来看待这样一种评论?

  王锡锌:

  这样的评论我觉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也代表一种情绪,因为我们知道,规则制订了当然是很好的,比如斑马线的设置,我们《道路交通安全法》也明确讲到,斑马线就是让行人获取优先的通行权的,但是假如车主不让的话,这时候必须要有有效的执法,假如这种执不能到位,也就是公权在规则的落实不到位的话,最后可能公众情绪就会推动所谓私利执法的介入。

  主持人:

  但是他要执法的话,那么多的路口怎么来执法,在目前交警、交通警示设施不是很齐全的情况下,怎么样能够做到真正的来执法?

  王锡锌:

  执法的问题当然一方面是要靠各种各样的资源的投入,比如人力的投入,我们也注意到短片中说了,在这个路口因为有了这个大爷砸车之后,交警要驻守在路口,而且要长期坚持下去。当然对于绝大部分的路口来说,也许我们并不能指望每个路口都要有交警来把守,所以执法在这一块是一个问题,但我觉得也不是问题的全部,交通的参与者,特别是面对斑马线,机动车这一方如何从理念上尊重法律,更为重要的是尊重行人的生命,这可能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

  主持人:

  我们今天关注的是发生在斑马线上各种各样的事件,实际上它涉及到一个路权的问题,路权如何来分配呢?稍候我们将继续。

  主持人:

  欢迎继续收看《新闻1+1》

  我们今天关注的是发生在斑马线上一系列的事件。在城市当中,过斑马线是一个很简单的事情,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的问题呢?我们一起看一下。

  (播放短片)

  字幕显示:

  2009年初春的成都,爱情斑马线诞生在合江亭

  每逢节假日,城市的情侣纷至沓来留念拍照

  今年以来,一条条充满创意的斑马线层出不穷争奇斗艳

  2008年岁末,第一条立体感的彩条斑马线出现在浙江台州的街头

  2009年6月,一条彩色的五线谱斑马线亮相哈尔滨市中央大街

  2009年6月,九朝古都河南,一朵朵红色的牡丹画在了斑马线上

  2009年7月,古城西安大唐芙蓉园景区,两条印有秦腔脸谱皮影造型的斑马线

  “爱的路上,有你,有我”

  2009年5月,杭州出现一条爱心斑马线

  1951年英国,街道上有了一条赫然醒目的白色横线,用于提醒司机减速,后被统称为斑马线

  斑马线表示,人可以走,车也可以走,行人在斑马线上拥有优先通行权

  中国《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标准规定,人行横道线(斑马线)应为白色平行粗实线

  如今城市的扩张,车辆的增多,斑马线也更多地被它们所替代

  主持人:

  刚才我们看到了各种各样的斑马线,色彩斑斓,形式多样,同时也看到了许多发生在斑马线司空见惯的情景。实际上斑马线还是涉及到一个路权的问题,那么路权如何来合理分配呢?您感觉到,从我们现在来看,在效率公平和通行权利各个方面,怎么来处理好人和机动车辆的关系?

  王锡锌:

  因为城市的道路是一个公共资源,而且这是一个非常稀缺、有限的公众资源,刚才段老师讲到,我们现在也逐步地迈入汽车时代,尽管我们比别人晚那么多年,但是我们在汽车时代某些方面其实是走到前面去了,可能不是很好的一些方面,比如我看到一个数据,在现在,全世界交通事故中每一百个死伤人数中有15个是在中国。在我们汽车时代还在起步的阶段,因为路权的分配不合理导致的交通事故其实是非常让人震惊的。比如我们看到今天大城市里面,道路越修越宽,好像看起来越来越四通八达,但是原来我们所熟悉的自行车道、人行道这样一种空间被越来越明显的挤压,城市是不是现代化就意味着一定是汽车的城市,毕竟衣食住行,行是一个基本的权利,交通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因此路权的分给问题是一个行人以及多种交通工具能够公平地去拥有他们交通的空间,这就是一个公平的问题,我觉得我们要关注城市的效率,但是绝对不能用效率来挤压行人以及自行车等等交通参与者的空间。

  主持人:

  您刚才提到,路权涉及到一个公平的问题,如果我们强调了行人的权利,是不是让大家觉得,开车人的权利受到了一定的侵犯?

  王锡锌:

  其实在这里我觉得需要有一个最根本的观念,路权的分配当然有一个效率的考虑,但是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关注生命。开车人和行人,其实我们可以统一到对人的关注,对生命的关注和尊重,假如我们放在这一点上,路权的分配除了各种各样的经济学上的计算之外,需要关注生命,在生命这个问题上,我们刚才说了,四个轮子的钢铁之躯在物理意义上显然是要强于两条腿的血肉之躯,因此路权的设计有资源配置上的问题,但是如何来考虑行人的安全,其实在这一点上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样的。

  我们讨论以斑马线作为例子的路权冲突中,今天的确我们路权的意识有一定的明显,对行人生命的尊重在交通中也开始重视,比如有各种各样的彩色的斑马线。但是斑马线的安全问题因为路权的规则划分还是不太清楚。比如斑马线这一块,其实也是一个路权分配问题,机动车可以走,人也可以走,谁享有优先权、谁让谁,这就变成一个冲突,这时候应当体现出车让行人,为什么,不是说你是车,我是行人,而是因为大家都是人,我们必须关注生命,而钢铁之躯的强势必须要考虑到弱者的个体。

  主持人:

  您刚才提到无论是从观念上也好,还是我们现在的法律法规上也好,都可以确定在斑马线上行人优先,我们能不能再从设施建设的层面来,能不能也充分考虑到行人的出行?

  王锡锌:

  现在我们的确看到,包括我们的《道路交通安全法》也明确讲到,行人过马路的时候叫人行横道,人行横道仅仅是行人穿行马路的一种设施,当然法律也要求,要有各种各样的过街设施,比如人行天桥,还有地道。但是我想设施的问题一方面通行的效率或者通过立体的交通,使各方能够相安无事,这是一种通过技术上、通过设备上可以来缓解矛盾,但是路权的分配依然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刚才我们所讲到立体交通可能解决了一个效率问题,但是人们可能还会问,有没有一个平等的问题,为什么是行人要走地下通道,为什么是行人一定要去爬高架桥,这是一个路权平等问题,另外一个还要在营造各种各样的过街设施的时候,还需要考虑到老人、孩子,包括我们新闻事件中几个主角,都是老年人,其实在某种意义上,也突现了老年人在城市交通中一种特殊的困难。

  主持人:

  从整体上来讲,怎么能够既考虑到行人的通行优先权,同时又照顾到整个效率的公平?

  王锡锌:

  我觉得公平和效率的问题如果笼统来谈,毫无疑问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但是如果具体到道路的路权划分上面,以及路权划分清楚以后,我们如何去实施路权的时候,首先是观念上要对行人生命的重视。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专题 央视新闻1+1 > 专题图集

更多关于 砖砸 违章车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