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人民论坛:“灭火器”与“减压阀”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25日09:55  人民论坛杂志
人民论坛:“灭火器”与“减压阀”
《人民论坛》杂志2009016期封面

  “灭火器”与“减压阀”

  当前社会急剧转型,利益群体逐渐显性化,冲突和矛盾不断凸显。任何一个社会都不能避免矛盾与冲突,关键在于以何种形式处理。通过对贵州瓮安事件、重庆出租车罢运风波、湖北石首骚动等一系列事件的分析总结,人民论坛“特别策划”组将国内处理矛盾与冲突的手段与方式,形象的比喻为“灭火器”与“减压阀”。

  “灭火器”与“减压阀”的话题一经提出,立即吸引了诸多专家学者、党政干部与网友的关注,“灭火器”与“减压阀”是怎样的关系、什么是有效的“减压阀”、“减压阀”不能有效减压的原因何在,专家们围绕这些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给出了精彩的解答。作为党政干部,您当地的“减压阀”多了还是少了、如何有效设置矛盾纠纷解决机制,欢迎参与讨论。

  少用“灭火器”,多置“减压阀”

  灭火器与减压阀本是两个具有特殊功能的机械装置,其机理也并不复杂。针对不同的场合,该用灭火器时用灭火器,该置减压阀时置减压阀。但是,如果我们用超出普通常识的思维看问题,灭火器与减压阀的功能不仅密切关联,而且有时会相互转化。关键在于有没有功能转化的场景和条件。比如说锅炉,只有不断地把多余的水蒸气通过出气阀放出去,才能保持炉体内的水蒸气在一个正常的压力水平。如果没有减压阀或出气阀,炉体内的水蒸气会不断聚集,压力将不断升高,最终的结果不言而喻。这时,灭火器就派上用场了。

  群体性事件频发原因解读

  转型期社会的结构松动或解构,是转型期群体性事件频发的社会原因。社会学在研究越轨行为时有“社会控制”论一说,其意思是说,当社会控制松懈或削弱时,就容易出现社会越轨或犯罪。转型期社会的社会解构过程,因其解构和重构的速度不一致,导致社会结构的断裂。这种断裂会释放出一些自由的空间,具有不同目的和动机的自由个体往往千方百计地利用这个自由空间,伺机制造事端,唯恐天下不乱。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结构混乱是转型期社会的必然现象。

  市场经济的非市场交易法则或利益博弈,是转型期社会群体性事件频发的经济—社会原因。绝大多数群体性事件,不管其起因如何、形式如何,归根结底,其背后大都有追求公平经济利益的考虑。例如,征地、拆迁、兼并、下岗等事件的不公正处理,往往是一些事件的爆发点或导火线。

  缺乏合理的诉求或表达渠道,民意缺乏出口,是转型期社会群体事件频发的情境原因。在群体表达面前,个别地方政府部门喜欢站在群众的对立面,往往采取简单的压服方法,不让群众诉求,不让群众表达,有意无意地激化矛盾。因此,许多群体性事件大都是警察和群众的遭遇战。

  减压阀比灭火器更有成效

  在社会治理上,减压阀比灭火器更有成效。这是因为:第一、减压阀的功能是积极的,是防患于未然,而灭火器的功能是消极的,是治患于既成。第二、减压阀的选择是灵活多样的,而灭火器的选择虽然也有多样性,但是它们都必须面对一个无情的现实,只是损失的严重程度不同而已。第三、减压阀的功能是治本之策,灭火器的功能是治末之举。

  有鉴于此,当用这两种功能来治理社会时,只有少用灭火器、多用减压阀,才是达到善治境界的明智选择。善治就是老百姓心悦诚服之治,不管采取什么治理形式,其结果必然是老百姓满意的治理,这就是善治的最终评价标准。显而易见,减压阀和善治有缘,灭火器与恶治相关。

  善治就是群众利益最大化之治,善治具有合法性、透明性、责任性、法治性和回应性的特点。善治的所有这些特点都与减压阀的功能有关。使用减压阀所产生的政治是社会合法性、政治透明性、主体责任性、治理法治性和回应敏感性的政治,而使用灭火器所产生的政治则是缺乏社会合法性、政治透明性、主体责任性、治理法治性、回应敏感性的政治。

  而一些地方政府官员,对形势缺乏清醒的判断,不读书、不看报、不了解网络舆论、不了解社情民意,依靠老经验来治理新公民,对越来越发达的灭火器情有独钟,动辄就对反对自己的群众实行抓、关、押,以致形成路径依赖,恶习难改。这种缺乏人文关怀的技术专政,不会生产社会和谐、催生社会稳定,只会滋生社会乖戾、催生社会不安;不会生产社会慈爱、只会生产社会仇恨,是群体性事件滋生的温床。

  转型期诸种社会矛盾的解决,取决于这一时期主要矛盾即干群矛盾的解决。转型期社会中干部和群众如何相互面对,即如何正确处理转型期社会干部与群众的关系,事关群体性事件发生的频次和强度,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是必须认真加以对待和解决的问题。而在干群矛盾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又是干部。因此,如何改善干部面对群众的艺术、提高其解决复杂问题和社会治理能力,才是减压阀能发挥作用的前提。

  (夏学銮 作者为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网络PK信访:什么是最有效的“减压阀”?

  人民论坛“千人问卷”调查组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加速期,各种矛盾日益显现。面对这些问题,不同的处理方式会带来不同的效果。如何有效利用“减压阀”与“灭火器”,是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公众如何看待目前我国的减压机制?哪种渠道最有效地发挥了“减压阀”的作用?为此,人民论坛杂志社在人民论坛网、人民网、新浪网、腾讯网开展了“什么是社会最有效的‘减压阀’”的问卷调查。截至到7月28日14时,共收回网络问卷5687份。此外,人民论坛记者随机调查了620人。有效网络问卷与记者调查问卷总计6307份。

  “减压阀”与“灭火器”:治本之策与治末之举的较量

  七成以上受访者认可“减压阀”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作用

  当问及“在维护社会稳定的过程中,您认为哪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最大”时,72.6%的受访者选择“‘减压阀’(如网络、传统媒体、公民组织、信访等渠道)”,仅有12.6% 的受访者选择“‘灭火器’(如武警、公安等专政工具)”。由此可见,大多数民众认可“减压阀”在维护社会稳定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如同大禹治水“宜疏不宜堵”的方略一样,与其在事态一发不可收拾之际,被动地举起“灭火器”,不如未雨绸缪,安好“减压阀”随时随地疏导压力。

  在社会治理上,“减压阀”比“灭火器”更有成效。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王锡锌认为,长期以来,一些地方政府往往求助于“灭火器”,动辄将公安、武警等暴力机关和专政力量顶到前面,压服民众,平息事态,结果往往“好了伤疤忘了疼”,无法反思事件背后的症结、根源,而且仅仅做到将民众的对立情绪和现实矛盾暂时压制或搁置,留下了隐患。

  而“减压阀”在于通过强化公众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的制度保障,通过建立日常化的、有序的程序,使公众的诉求、公众的意见、公众的不满得以经常性地表达和释放,从而在源头上保障一种稳定的、和平的社会讨论和社会交涉模式。它将管治重心从个案性应对转向制度化预防,将管治手段从刚性对抗转向柔性合作,将管治理念从权力行使转向权利保障。这些转变的核心,是落实公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通过权利的制度化落实,公众作为公共治理主体和参与者的角色就有了保障,有序参与就可以“落地”变成实实在在的制度。

  在回答“我国目前的‘减压阀’多了还是少了”的问题时,83.2%的受访者认为“少了”,7.7%的受访者表示“说不清楚”,仅有6.6%的受访者认为“多了”,另外还有2.5%的受访者认为“比较合适”。有网友表示:目前虽然广播、电视频道五花八门,报纸、杂志种类繁多,各类公民组织遍地开花,但绝大多数受利益驱动,能够为老百姓说话且勇于仗义执言的“减压阀”少之又少。对此,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政府作为“减压阀”公共产品的提供者,要注重建立多种应对社会利益冲突的“减压”渠道,畅通民意表达渠道。

  “‘减压阀’不能有效减压,您认为原因是什么?”47.6%的受访者认为是“我国长期存在的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的结果”,19.5%的受访者认为原因是“民意表达渠道不畅通”,15.3%的受访者选择“相关部门处理不及时,方法不到位”,9.4%的受访者选择“信息不公开透明”,另外还有6.5%的受访者认为是“法律制度不完善,司法调节机制单一”的结果。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教授郭星华针对调查结果指出,改革开放30余年来,我国在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的同时,由于贫富差距的扩大、社会风气不正、官员腐败等不良现象的不断涌现,引起了人们的不满,也引起了各方面社会矛盾的激化。其中,有些问题是社会转型时期不可避免的,有些问题则需要花大力气来治理。要从源头上消除社会不安定因素,必须把对官员腐败、贫富差距过大等问题的治理,提高到维护社会安全运行的高度来对待。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所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于建嵘也表示,更重要的是,我们在研究具体的减压技术的同时,要全面正确分析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各种原因,以在社会和政治的层面上建立社会矛盾的化解机制。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处理 社会矛盾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