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特殊年代,女排夺冠被当作一件国家大事来宣传
严昆
在日本大阪举行的第三届世界杯女子排球赛进入到决赛,中国女排对阵有“东洋魔女”之称的卫冕冠军日本队。中国队在先胜两局的情况下被对手连扳两局。最后一局的争夺尤为激烈,“13平!14平!17比15!”郎平一个跃起,一个斜线扣球,中国队锁定胜局。
1981年11月16日晚,《中国体育报》记者杨玛俐没上夜班,在家里的黑白电视机前见证了中国女排首次夺冠。“看完比赛坐在电视机前大哭,站不起来了,那种心情很难用语言来表达。” 杨玛俐对本刊记者回忆说。
冠军是这样炼成的
张蓉芳小时候的梦想是当兵。13岁时,她已有1.68米,在姐姐同事的推荐下,和女伴走进了四川女排当时的训练地成都体育场。在那里,她第一次见到排球,“误打误撞”地开始了14年的运动员生涯。
1976年,张蓉芳进入了国家队,当时主教练袁伟民带领新组建的中国女排开始“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征程。杨玛俐分析中国女排能迅速崛起,关键是女排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全面、快速、多变”打法。张蓉芳的丈夫胡进当时是中国男排运动员,在接受《新世纪周刊》采访时说,他把这一过程看作是“卧薪尝胆”。事实上,当时的中国男排也到达了历史上的一个高峰,多次战胜世界强队,拥有着汪嘉伟等一批明星级球员。
1976年重新组建中国排球国家队后,上级反复传达贺龙元帅说过的话“中国三大球得不了冠军,我死不瞑目。”拿世界冠军是第一任务,所有人都知道。1979年,袁伟民率领中国女排击败日本队,结束了中国女排从未在重大比赛中战胜过日本队的历史。完成“冲出亚洲”的目标后,女排开始向世界冠军的目标发起冲击。
在胡进的记忆中,中国女排在艰苦训练后,已经具备了夺取世界冠军的实力,当时的排坛,日本、美国和苏联都是中国队的强劲对手。“每次夺冠都异常艰难,她们一直没有放弃训练,为各种困难做准备,训练临场应变能力。如果不做好每一个环节,历史很可能就得改写。”
杨玛俐见证了张蓉芳时代中国女排发展的全过程,“那个时代的运动员一定是吃了别人吃不下的苦才能战胜对手。”湖南郴州训练基地的竹棚岁月给那一代人留下了深刻记忆,队员们每天在粗糙的地板上倒地接球,翻滚上百次后,木刺扎到衣服上,嵌进肉里,训练结束后个个变成“刺猬”。训练时只有白开水可以喝,伙食可以保证吃饱,“吃好就谈不上了。”张蓉芳记得国家队曾经发过一些小瓶装的“人参精”,第一次吃完后队员们浑身不舒服,以后就再也不敢吃了。
备战期间常常要“一天四练”,每天要练八九个小时,周日还要训练半天。自上世纪60年代中国排球从日本引进“大松训练法”,苦练就成为日常训练的主题。女排队员们每天都要用枯燥繁重的训练挑战身体的极限,几乎每个队员们都有严重的伤病。1982年世锦赛,决赛当天的上午,张蓉芳在训练中腰肌被拉伤,最后打了封闭针后上赛场,“夺冠后上领奖台时,是队友们把我架上去的。”胡进也说那个时代的运动员“带上伤病坚持训练,参加比赛,精神方面的东西占了重要因素,现在的年轻人很难体会”。
胡进现在是四川女排的主教练,他会经常拿当年女排的精神来要求队员。在他看来,30年过去了,排球规则有变化,但对排球基本技术、熟练准确的追求和顽强拼搏精神是永恒的,“只有依靠这两项才能打出理想的水平。”
就没出过世界前三
训练球员时,胡进会经常拿新老女排比较,“老女排运动员与现在运动员的身体素质、科学训练、营养补充、保障条件都没法比,但是技术练到了极致,每个人都各有特点。”
张蓉芳的绰号是“怪球手”,在赛场上,身高1.84米的郎平常常成为关注的焦点,身高只有1.74米的张蓉芳却在很多比赛上得分更多,她的得分几乎都能造成对方打手出界。张蓉芳跳起来扣球,发力点却不在跃起的最高点,对手按她的节奏跳起来,在整个身体下降时,她快速出手,这时对方拦网已经掉下来,力量就没有了,“人再高也拦不住她”。胡进这样评价妻子,“技术熟练,球速快,进攻手腕变化多,跑动积极,”“1米74的小个子打强攻不容易。”
女排获得冠军后,整个中国都沸腾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女排夺冠被当作一件国家大事来宣传。张蓉芳说当时几乎是人人都在谈女排和排球,光她一个“就收到了2000多封热情观众的来信”。1981年11月17日,在女排夺冠的第二天,《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学习女排振兴中华》,第一次将女排和振兴国家联系在一起。1984年,女排获得洛杉矶奥运会女子排球冠军,邓颖超发表《给中国女排的一封信》:“中国女排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我们要向中国女排学习,为我们四化建设,努力作出自己的贡献。”此后的20多年,“遇强不惧、百折不挠、团结一致、顽强拼搏”还会时不时被人提及。
和中国女排一起打下“三连冠”后,张蓉芳于1984年底退役回到四川省体委工作,她的丈夫胡进则因调入中国女排任助理教练,留在北京。当时,她还不曾想到日后会成为“我国第一位获得世界排球最佳教练员称号的女教练”。
1986年,张蓉芳29岁,在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就读期间,为了准备毕业论文的素材回到北京做社会调查,时任国家体委训练局局长的李富荣找到她,宣布国家体委的一项决定:由她出任中国女排新任主教练。当时距离世界锦标赛只有3个月的时间,张蓉芳“盼望过上安稳的生活”,“很不情愿地服从了组织安排”。1986年6月9日,张蓉芳走马上任。
上任不久,张蓉芳发现自己怀孕了。胡进回忆说,医生建议张蓉芳不能剧烈运动,“最好不要担任教练”,但是夫妇二人考虑不能“撂挑子”,“女排在全国人民心目中占据崇高的位置,关键时刻不能因为我们个人的事情影响工作”,张蓉芳怀着孩子继续当教练。张蓉芳带队取得世锦赛冠军后,袁伟民开玩笑说:“全代表团22人都非常高兴!”张蓉芳听到后还觉得奇怪,全团只有21人啊!后来才恍然大悟,“肚子里的儿子也见证了夺冠的难忘时刻。”
在随后进行的第十届亚运会中,中国女排再次汉城夺冠。比赛很顺利,张蓉芳感冒了,怀孕不能吃药,“有时整夜只能坐着,躺下去就咳嗽”。胡进说作为丈夫,他能做到就只剩下精神支持了,“那时候不觉得张蓉芳怀着孩子带队有什么特别,因为有了精神层面的力量,很多问题都能克服。”
在女排“五连冠”辉煌之后,张蓉芳进入排管中心,中国女排也远离了80年代称霸排坛的时代。直到2003年世界杯陈忠和带队再次夺冠,中国女排在“五连冠”之后已经连续17年未尝到登顶滋味。胡进说这很正常,一支队伍不可能总在高峰,中国女排虽然在17年中有些起伏,但一直没离开过世界前三名。
(特别感谢中国排球网主编杨玛俐对本文提供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