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自主绿色”的上汽试验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30日17:55  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

  “自主绿色”的上汽试验

  2001年他们的新能源汽车项目开始时,与国外的差距是10年。到新上海牌轿车推出样车时,已缩短到2至3年,一些技术指标已经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望东方周刊》记者骆晓昀 | 上海报道

  德国大众一位高层曾说:大众在中国的最大成功就是消灭了上海牌,最大的遗憾就是让红旗牌复活了。

  不过,看起来上海牌现在也复活了。

  据本刊记者了解,上海牌燃料电池轿车将在上海世博会上第一次得到广泛应用:上汽集团已独立完成底盘和车身的适应性开发,“零排放”的新上海牌轿车最高时速达到每小时150公里,可持续行驶319公里。

  对于老上海轿车的退市,业界的认识是:缺乏技术支持和技术方面的资金投入。此番新上海轿车以新能源姿态复出,可以看作对历史经验教训的一种总结。

  其实上海牌已是上汽集团推出的第三个自主品牌:两辆荣威燃料电池功能样车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燃料电池车的前身。

  对于上海这个中国重要的汽车工业基地,新能源汽车正有力地支撑着自主品牌的整体复活。

  在2009年中国第1000万辆汽车下线庆典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苗圩表示,当今世界正经历着大变革、大发展,“汽车工业的发展必将面临新情况、新挑战。”在节能减排技术上的突破不仅决定着新上海牌和荣威的未来,也关系中国汽车产业的新一轮生死竞争。

  拖拉机厂的研究中心

  根据2009年夏天三星经济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汽车产业的技术开发模式比较》,中国汽车业自主品牌获取技术主要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是以奇瑞、一汽为代表的,通过合作和模仿的自主开发模式;第二种是以上汽集团为代表的技术引进模式;第三种是以比亚迪为代表的跳代发展模式。

  上海汽车的研发机构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末,当时叫做汽车拖拉机研究所,后来叫上海汽车集团技术中心,到2003年8月才正式更名为上海汽车集团汽车工程研究所。

  曾在这里就职的科研人员告诉本刊记者,2000年时这里的研究团队大约只有100人,当时也进行了不少自主研发整车的尝试,除了普通的家轿还有MVP、SUV等等,但仅限于实验性质。

  1958年,上汽集团前身上海汽车装配厂生产出了第一辆凤凰牌轿车,与当时一汽的东风牌南北呼应。1964年凤凰牌正式改名为上海牌,成为国内除了红旗牌外唯一进行大批量生产的轿车。

  上海牌轿车前后生产了近8万辆,一度风靡全国。上海作家殷慧芬曾深情地写道:我至今都忘不了上世纪60年代,上海弄堂里每每有新娘子嫁过来的时候,一辆婚车---上海牌轿车引起的轰动和羡慕。

  1985年,国内第一个汽车合资企业上海大众汽车诞生。原来老厂的2900人中有1600人去了新的合资厂,剩下的1300人还在支撑着继续生产上海牌汽车。

  1991年11月25日下午,上海轿车厂生产了最后一辆上海牌轿车,然后将车间全部让给上海大众。不少工人闻讯从市区赶到安亭,含泪与上海牌轿车告别,是为中国汽车业最为悲壮的一幕。

  对于上海牌轿车的退市,一些老技术人员在回忆录中总结说,从一颗螺丝到整车组装,当时上海牌轿车没有一处能超过进口汽车和合资车,质量不好却生产技术复杂,生产线经常出现问题。在使用的时候,耗油量也比同排量进口车高一倍。

  在这种情况下,上海牌不得不给“以市场换技术”产生的合资车型让路。

  世界性的扩张之路

  经过差不多20年的合资时代,从2002年开始,上汽集团开始表现出强硬和坚决的自主品牌态度。

  “2000年起,上汽对研发的投入已明显逐年递增。”曾任上汽集团财务总监的李丹告诉本刊记者,上世纪90年代末上汽集团的两大合资公司---上海通用和上海大众的研发水平都处于初级阶段,“车型都是从外方引进的,每个车型不仅要支付超过1亿元的引入费用,而且每销售一辆车还需支付给外方提成。”

  “真正的转折点来自收购罗孚。”李丹说,“2004年下半年上汽以6700万英镑的价格购得了罗孚25、75车型的全部知识产权,集团就走上了自主研发,自己开发车型平台之路,不再只对引进车型做小改动。”

  正如三星经济研究院报告指出,技术引进是上汽集团的特点。从合资艰难地获得技术,到强势收购外国研发机构,目前上汽集团以上海汽车技术中心为核心,下辖技术中心中国本部、英国技术中心以及韩国双龙研发中心等机构。

  仅在以上汽研究院本部为主的上汽技术中心,就有600多位工程师。

  全球协作是件令人自豪的事:英国研发中心刚刚下班,首尔和上海陆续上班,整个系统一天工作超过17小时。

  事实上,在以这个系统为基础的上汽的自主创新规划中,已经可以清晰地看到其自主创新分为三个层面:二次创新、集成创新和新技术创新。

  二次创新指在罗孚和双龙的平台上,快速研发,开发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根据收购而来的罗孚4个整车平台,上汽与被其并购的南汽推出“荣威”和“名爵”两个自主品牌。在整个产品系列中,首先推出的荣威750是二次创新的集中体现。

  集成创新的成果则是荣威550。荣威550项目启动于2005年,整合了上汽集团全球各地的研发实力,所以可以称为集成创新。

  “荣威车型的底盘、动力总成等前期研发是由英国团队完成的,他们处于欧洲,世界汽车开发技术的最前沿。而上海的研究团队主要负责与本地供应商的协同开发。”相关人士说。上汽集团英国技术中心和上海汽车工程研究院本部定期安排互访,一方面让英国团队更了解中国市场需求,另一方面也让中国工程师有机会接受培训提高能力。

  这款家庭轿车曾在英国试车场、阿尔卑斯山脚下的极寒试验场、澳大利亚内陆深处的沙漠试车场进行各种测试。仅从这些试车场所就可以看到,中国自主品牌轿车已脱胎换骨。

  “荣威今年的市场表现非常好,月销量已超过8000辆,尤其是荣威550的表现让我们很振奋。”相关人士告诉本刊记者,国家对1.6升排量以下的轿车实行政策补贴后,高于这个排量的荣威550有如此表现非常难得。

  三级跳

  不过,最终实现上汽集团自主品牌优势的将是新技术创新。上汽集团相关负责人此前曾表示,在新能源汽车发展方面,上汽集团与跨国公司的起跑线相距不远,这也是可以重点跨越的一个领域。荣威则成为最主要的平台。

  事实上,在荣威上市之前,其绿色车型研制已经快速起步。早在2007年上汽股份就曾透露,荣威混合动力轿车已进入路试,在综合工况下预计节油可高达25%。同时,两辆采用全新荣威车身的燃料电池车也于日前完成试制。

  “对新能源车的投入是难以想象的,由于资金的投入是分批的,目前还无法量化。这个项目的试验性研发性质,决定了资金投入的风险非常大。考虑到上市公司收益,新能源项目的巨额投入基本来源于上汽集团母公司,而从上市公司各部门抽调的精英力量,组成了新能源研发部门。”李丹告诉本刊记者。

  经过荣威项目的长期积累,上汽集团乃至整个上海的新能源研究都获得了突破。

  同济大学新能源工程中心副主任余卓平曾表示,目前荣威及新上海牌轿车已使用国产第四代燃料电池。它与搭载桑塔纳2000平台的第三代燃料电池汽车“超越3号”相比,百公里加速时间由19秒下降到15秒,持续行驶里程由230公里提高到300公里。

  余卓平还说,2001年他们的新能源汽车项目开始时,与国外的差距是10年。到新上海牌轿车推出样车时,已缩短到2至3年,一些技术指标已经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除了在上海世博会亮相,上汽集团还将在2010年推出荣威750的混合动力版本。它是上汽集团首款面向产业化的自主品牌混合动力轿车,可实现综合节油率20%左右。

  虽然种种问题仍困扰着上汽集团这样的新能源实践者,不过一旦再由国外车企率先掌握核心技术,导致世界汽车行业的颠覆性变革,中国的汽车业难免再步老上海牌的后尘。

  早日实现节能减排,其实也是中国汽车业的一次脱胎换骨。■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绿色 汽车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