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盘点2009年中国经济:中央领导称极其不易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21日10:11  瞭望
盘点2009年中国经济:中央领导称极其不易
瞭望第51期封面

  毫无疑义的是,2009年,注定成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一年,注定要在中国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瞭望》文章:2009年中国经济发展报告

  V型中国

  2009年是人类历史上重要的一年吗?这是世界历史学家们正在热烈讨论且尚无定论的问题。但在新中国,逢九之年必为大年,必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之年,这在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中显得尤为突出。

  这一年,我们通过一系列的正确应对措施,顶住了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对中国经济的巨大压力,在发达国家和其他新兴国家的经济普遍下滑背景下,中国经济社会实现了罕见的平稳较快发展。

  这一年,我们相继制定并宣布了10个区域经济规划和11个产业振兴规划,标志着科学发展观已经进入了从战略上规划,从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深度贯彻落实的新阶段。

  这一年,中央以7300亿元创纪录的财政投入用于改善民生,关乎全民福祉的医保方案也在这一年出台,教育改革方案也在这一年进入调研和草拟,保障性住房也在这一年进入规划建设的实际操作。

  这一年,我国的农业抵御了罕见的自然灾害的不利因素,粮食生产连续第六年喜获丰收,迎来了粮食总产量连续4年超万亿斤的大有之年。

  这一年,我们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60华诞,以庄严、隆重的国庆大典和雄浑的阅兵式,向世界宣告了东方大国复兴的时代强音。

  这一年,我们向世界宣示,到2020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将比2005年降低40%~45%,向世人传递出中国勇于承担人类道义的负责任大国的雄心……

  因此,2009年是中国反危机取得决定性成果之年,是科学发展观深入落实之年,是民生经济突破性进展之年,是以人为本自觉实践,人的生命尊严被空前关照之年。同样毫无疑义的是,2009年,注定成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一年,注定要在中国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文/杨桃源)

  《瞭望》文章:年检四大反危机政策

  四大政策不仅是危机应对之策,还应协同深化改革为中国经济惠泽长远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王健君

  2009年,在宏观调控反危机四大政策“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民生”推动下,中国经济走过了一条不平坦的复苏之路。在12月5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领导罕见地用“极其不易”四个字,描述了新世纪最困难一年的经济工作。

  回顾反危机四大政策组成的一揽子计划,一个基本的判断已经可以得出:“保增长”取得明显成效,预计全年经济增长率略高于8%;“扩内需”对全年经济企稳回升起了关键作用,以“内”补“外”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功不可没;“调结构”启动了10个区域发展规划、11个产业振兴调整规划和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国经济“升级换代”全面展开;“促民生”一年集中近7300亿元中央财力安排教育、医疗、社保、就业、保障性住房、文化方面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民生支出……

  可以说,面对世界主要经济体普遍衰退的大背景,“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民生”在非常时期以空前力度完成了对中国经济的力挽狂澜之举。

  然而,正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最新月度报告所言:2009年中国宏观经济具有“政策主导性”、“结构不平衡性”、“动力不稳定性”、“增长要素缺少互动性”以及“总体发展方向的易变性”等特点。

  因此,2010年挑战决策层的难题仍然存在,完善、微调和细化四大反危机政策势在必行。

  “保增长”正在转向“稳增长”

  今年的“保增长”政策目标之所以顺利实现,以及围绕其形成的一系列热议,都与如何正确看待我国国内经济增长能力密切相关。中国社科院工经所研究员汪海波针对“保增长”,悉数中国经济潜力和发挥的条件:

  潜力主要包括,“人力和人才资源丰富,高储蓄率和资金充裕以及制造业生产能力很强,粮食能够基本自给等”;条件主要包括:“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效应,科技进步效应,工业化中后期的阶段效应,城镇化加快发展的效应,人口大国和经济大国的正面效应,以及社会政治稳定的效应等。”

  当然,目前我国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结构失衡、城乡和地区差别较大、资源缺乏、环境污染严重和社会矛盾突出等方面,也存在着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因素。但汪海波认为,上述有利因素是主要的,“需要着重指出,上述潜力和有利条件都是植根于国内的,从根本上和总体上来说,它不会受到国际因素的太大影响。”

  也因此,他强调,“人们在论到2009年经济可能实现8%的增长时,往往忽视了这个根本前提。事实上,如果缺乏这个根本前提,其他任何因素的作用,都不能保证实现8%的经济增长。”

  但是面对依然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既定的宏观经济政策,不仅需要随着情况的变化不断进行完善,而且在执行过程中需要在坚持既定方向的前提下不断进行微调。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没有再次提出“保增长”的目标,实际上已经暗示了微调的趋势。

  汪海波将之解读为“保八”转向“稳八”,“这里所说的稳八,有两重含义。一方面要在2009年经济增长实现8%之后,20l0年继续保持这个速度,不使其大幅下降;另一方面,要在20l0年及其以后的一段较长的时间内,继续稳住经济增长8%的态势,使其不致迅速攀升,导致经济过热。”

  1979~2008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率为9.8%,也即现阶段潜在经济增长率大致为10%。但这个增长率显然没有涵盖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如果要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汪海波估算,这种潜在经济增长率比第一种潜在经济增长率大约要低两个百分点。

  具体讲,在不引发或加剧失业和通胀以及维护资源和环境的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所能够达到的经济增长率,即符合我国国情的一个较长时期内,年均经济增长率应为8%左右。正如采访中,一位政策研究部门官员向本刊记者的表述,“中国政府今天并没有刻意去强化8%来挽救经济增长,而是看到8%的增长是真正符合中国社会经济长远利益的发展速度。”

  《瞭望》新闻周刊从权威渠道获悉,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目标可能仍然定为8%。

  “扩内需”要克服收入分配和城市化难题

  “2008年四季度和2009年一季度GDP增速大幅度下滑,主要原因是出口大幅度下降,导致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深度回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部长余斌认为,今年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挽狂澜于既倒”的主要功绩就是扩大内需,“国内消费需求旺盛和投资增速的大幅度提高,弥补了出口大幅度下降产生的需求缺口。”作为企业家,长安汽车集团总裁徐留平也深为认可,“4万亿投资,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扩大了市场需求。”

  1~11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2.1%,比上年同期加快5.3个百分点。其中,一产投资增长51.5%,二产投资增长26.1%,三产投资增长36.6%,尤其是农业和服务业的高投资增长令人振奋;1~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3%。其中家电和汽车消费增长比危机前还要火爆。上海通用汽车总经理丁磊告诉本刊记者,今年国家内需政策中起最显著作用的就是汽车行业,今后汽车消费应该也是一个重要的支柱。

  余斌分析说,旺盛的消费需求是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速轻度回升的主要因素,投资增速大幅度提高是第二产业和工业增加值增速快速反弹的主要拉动力量,投资增速大幅度提高和大力度财政支出的扩张效应,推动了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反弹,“综合看,内需旺盛,特别是投资增速的大幅度提高,是今年GDP增速企稳反弹的主要因素。”

  实际上,扩大消费需求的政策取向早在2005年就已经提出来了,但前几年跟进的实质性政策举措出台尚不多,力度也有限。2008年下半年以来,为应对危机国家密集出台了不少旨在促使消费维稳升温的反周期举措,但多属短期施效着眼保增长的治标之举,还较少触及真正拖消费“后腿”的诸多深层次矛盾。这也意味着,完善“扩内需”政策需要注入更持久和稳定的新内容和新动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此提出了两大思路:一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以加大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力度增强居民消费能力;二是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以加快转移农业人口壮大城市化的经济驱动力。但是,无论是调节收入分配格局还是推进城镇化,面对的不仅仅是资金投入的问题,更是涉及整个社会利益重新划分调整的改革攻坚。

  余斌以收入分配为例分析说,初次分配过于“亲资本”,劳动者报酬占比总体偏低,使广大居民相对“没有钱可花”;二次分配力度不够,政府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公共服务和社会安全网不健全,使得居民“有钱也不敢花”,“居民‘没钱花’和‘有钱不敢花’正是当前收入分配格局引发内需相对不足的症结所在。”

  而且,在他看来,由于对内开放不足,金融、电信、电力、石油等基础产业,教育、医疗、文化、出版等服务业,社会资本和民营经济依然难以进入,结构性供给不足问题导致高收入群体消费意愿不足和低收入群体支付能力不足同时并存,成为制约我国内需驱动增长和长期经济平衡发展的重要原因。

  城镇化的现实难题也同样棘手。就城镇化本身而言,小城镇的经济聚集能力和社会治理成本要远大于城市,尤其是在中西部地区,县域和乡镇经济的贫和地方财政的弱,直接影响小城镇的发展。而且从国家发展战略考虑,目前中国经济的“主题词”仍然将在相当长时间内是发展和增长,推进城镇化就要处理好有限资源资金下经济发展和城市社会承载力之间的平衡。

  可见,2010年以后的“扩内需”,本质上将倒逼收入分配体制和城乡二元体制进行深层次的改革。

  “调结构”重塑发展模式

  “调结构”也成为一年来中央决策层强调最多、着墨最浓的政策目标,成为一揽子计划的重心所在,促使我国的区域经济结构向积极方向转变。

  工业增长方面,三大区域按前三季度平均增速排列依次为西部13.8%、中部8.7%、东部7.5%,显示出区域工业增长结构改善的新变化;投资方面,农村地区投资增速已经连续三个季度高于城镇投资增速,区域投资中中部投资增长38.3%、西部增长38.9%,均高于全国均速;就业和收入方面,中、西部地区务工的数量和劳动力月收入增加额和增幅都高于东部地区。

  不过,不能不看到,“调结构”在今年也遇到了巨大的政策和体制障碍,甚至出现原本淘汰的落后产能“死灰复燃”。一定程度上,“调结构”在政策执行层面才刚刚开始,真正的困难还有待解决。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此也清醒地指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难度增大。”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为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形成了‘倒逼机制’……必须迎难而上,努力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突破。”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马凯近日在《求是》杂志上撰文指出,“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增强发展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

  具体而言,中国经济结构矛盾主要体现在八个领域:

  调整需求结构,关键在扩大内需,重点在扩大消费,途径在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难点在分配制度改革、城市化进程和社会保障。

  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在社会利益格局复杂,尤其是既得利益日渐做大的背景下,调整既要有策略更要有勇气。

  调整三次产业结构,主要要解决我国经济中服务业“短板”的难题,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调整产业内部结构,重点是扶持新兴产业,使之成为带动未来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力军;

  调整城乡结构,就是如何走出一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调整区域经济结构,绝不是生产总值或人均生产总值在全国的均等化,而是在区域间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上,着力构建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新格局。

  调整国土开发空间结构,解决经济布局与资源环境失衡的问题,编制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加快政府考核机制的改革,着力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

  调整外贸结构,一是提高自主品牌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重,二是要“走出去”开展海外资源、技术合作。

  不过,采访中,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安铁成向本刊记者补充了一点,“调结构”要加强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政府的行业微观管制、政府的宏观政策调节既要区分开来,又要找到它们之间的相容性和互补性。”

  “促民生”重在共享改革成果

  在政府的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中,民生工程被列为扩大内需各项建设之首。在4万亿元投资计划中,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投资将达4000亿元左右,用于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约1500亿元,用于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3700亿元等。

  2009年,“促民生”政策集中体现在中央财政预算向民生倾斜的力度前所未有之大,达到7285亿元,比去年增长29.4%。其中全年安排就业资金420亿元,增长66.7%;安排保障性安居工程补助资金493亿元,增长1.7倍;安排支持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195亿元,增长10%;安排社保方面的支出2930亿元,增长17.6%;安排农资综合直补、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1230.8亿元……一系列民生工程的实施,使得城乡居民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不过,各级政府在民生方面的直接投入依然不足,更多用于修路、建桥、盖楼,直接花在广大民众身上的资金比重甚低。对此,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徐剑明研究指出,同样是发展中国家,巴西、印度等国基础设施要比我国差许多,“但2007年巴西仅在健康医疗领域的投入就占其GDP的4.7%,在教育领域的投入占GDP的5.4%。而同期我国在健康医疗、失业保障等方面的花费占我国GDP的2.4%,在教育上的投入仅占GDP的3%左右。”

  为此,“促民生”政策在未来要在制度上保障让更多的社会阶层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还有许多工作需要补充。其中,最迫切的任务有三方面:

  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上有所突破。相关部门要拿出具体措施,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缩小城乡差距。社会保障上有所突破。一是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二是扩大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领域的公共服务。建立长效机制上有所突破。最关键要通过改革逐步建立起一套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只有使其规范化、制度化,才能惠泽长远。□

  《瞭望》文章:“扩内需”组合拳

  今年初以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扩内需”的政策措施:1月1日起实行增值税转型,减轻企业负担1200亿元。此后几个月,家电下乡、汽车下乡、摩托车下乡等刺激农村需求的措施相继出台。进入下半年,国家又推出汽车、家电等以旧换新等补贴政策。地方政府也推出“消费券”等内需措施……

  商务部市场运行司司长王炳南在12月1日召开的商务部新闻发布会上说,今年以来,家电、汽车下乡,以旧换新等拉动消费政策效果明显,消费增长快速回升,预计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同比增长15.6%左右。

  王炳南指出,截至10月底,家电下乡中标生产企业实现销售约1200亿元;截至11月24日,家电以旧换新共销售新家电230万台,销售额90亿元;截至11月24日,汽车以旧换新全国申请补贴老旧汽车6990辆,补贴申请金额5843万元,拉动新车消费10亿元。

  2009年初,《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出台,随后国家陆续推出支持汽车行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极大刺激了汽车销量提升。截止到11月,我国汽车产销已连续9个月达到百万辆水平,前11个月汽车产销均超过1220万辆,全年完成1300万辆的预测已无悬念。

  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安铁成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说,今年1~11月一汽大众的大众品牌总销售507489辆,同比增长44%。

  对于这样的成绩,安铁成把它归功于国家政策的推动,伴随着国家《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和成品油税费改革的出台,坚定了汽车企业对中国汽车市场长期向好的信心。其次,《规划》的出台,对于目前市场情况下的汽车行业是一股强劲的暖流。“降低小排量汽车购置税、推进‘汽车下乡’、实施新能源汽车产业战略等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出台,极大地促进消费者购车和企业投资的热情,形成良性循环。”

  民生方面,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提高农资综合直补等标准;提高低收入群体等社保对象待遇水平;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和优抚对象生活补助标准;扩大保障性住房建设比例……一年间,政府一揽子计划中处处可见“惠民生”的身影。2009年中央财政安排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安居工程等民生方面的支出,比上年增长29.4%。

  除此之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及加快社会保障网建设等一系列措施也有效拉动了城乡居民消费的增长。□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王仁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经济 盘点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