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备干部”之谜:一个特殊群体的生存状态和未来制度走向
作者:人民论坛“特别策划”组
后备干部,这一特殊群体,有着诸多神秘。不仅普通群众难以明晰一二,即使对众多干部而言,也常因人事问题的敏感而难得究竟。
谁是后备干部?什么人能成为后备,什么人成不了后备?后备干部是怎么产生的?为什么有的人进了后备,数年得不到提拔,“备而不用”?为什么有时直接选用其他人选而不是之前的后备,形成“用而不备”?诸如此类的悬疑,有待回答。
再有,随着民主政治的不断进步,公推公选、公推直选领导干部春潮涌动,竞争上岗已成趋势,也就是说,从“选好接班人”到“第三梯队”,再到“后备干部”,不断改进的后任干部选任制度也面临着社会转型加快、公众参与度加强、透明度提高等诸多改革创新的挑战。后备干部制度如何创新,将向什么方向演进,如何将真正德才兼备者挑选出来,成为各级领导岗位的继任者、接班人,这是执政党永远的课题,今天尤其如此。
万事之难,莫过选人用人。选人用人,最靠得住的莫过于好的制度设计。
为揭示后备干部群体的生存状态,透析后备干部制度的未来走向,人民论坛杂志联合地方组织部门、党校、网络媒体等,展开了以“后备干部,‘备’什么,怎么‘备’”为题的大型社会调查。受访人数总计达7187人。其中在人民网、新浪网、人民论坛网,共有6535名网友参与投票;在中共中央党校、天津市委党校调查领导干部学员110人;另外,人民论坛与湖南省邵阳县组织部、河南省商丘市委组织部、广东省白电县组织部等合作调查党政干部542位。
通过调查采访,揭开了后备干部群体的神秘面纱,集中展示了这一群体的酸甜苦辣、心态历程、工作状态和普遍诉求;收集梳理了公众对后备干部的认知与评价,以及公众眼中的后备干部形象。
通过知名专家撰文,深度剖析了这一制度的未来走向和改革创新的着力点,以及公众普遍关注的几大焦点问题,如怎么化解透明度难题、如何解决“备而不用”问题,等等。
由于我们的认知能力有限,调查采访的样本数量有限,这期策划对后备干部群体的揭示和这一制度未来走向的分析都还不够到位,衷心期待广大读者将批评改进的意见反馈给人民论坛杂志社“特别策划”组,我们将刊登精彩的、有代表性的观点,并进一步深化对这一问题的讨论。
——人民论坛“特别策划”组
后备干部怎么“备”,“备”什么
后备干部群体的问卷调查
作者: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
调查结果:
·56.7%的受调查者表示:不知道“后备干部”是如何产生的
·70.6%的受调查者表示:“群众公认”是选拔后备干部的第一要素
·后备期间,干部最应该“备”什么?调查结果显示,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密切联系群众, 多为群众办实事(占总71.3%);到艰苦地区、到基层多接受锻炼(占总53.6%);心态摆正,不能患得患失(占总45.8%)
·72.3%受访者认同:“后备”和“公选”相结合的制度形式,将在新时期发挥更大作用
1 您了解“后备干部”吗?
——56.9%的受调查者关注“后备干部”,却不知道是如何产生的
“您是否关注‘后备干部’?”本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9.3%的受调查者表示“非常关注”,27.6%的受调查者表示“关注”;16.8%的受调查者表示“一般”;而选择 “不关注”、“非常不关注”的受调查者分别占总数的15.2%、11.1%。由此可见,对后备干部的关注度较高,关注率超过了半数,达到了56.9%。
人们关注后备干部,那么是否了解后备干部是如何产生的呢?针对这一提问,调查结果显示:仅有26.4%的受调查者选择了“知道,有相关的官方信息公布”,而一半以上的受调查者(占总56.7%)选择“不知道,‘后备干部’的产生不透明”,另外还有27.3%的受调查者选择了“想知道,但无从得知”。
调查发现,在大部分群众眼里,后备干部是一个比较神秘的群体,后备干部如何选拔,如何从幕后走向前台,在很多情况下都是鲜为人知的。
有受访官员表示,在机关工作多年,对后备干部制度,可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什么人能成为后备、什么人不能成为后备?为什么有的人进了后备,数年得不到提拔?为什么同一空缺岗位,有时实行竞争上岗,有时又直接任用后备干部?诸如此类的问题,都让人想不大明白。
2 “ 后备干部”的优势在哪里?
——“群众公认”、“年轻有潜质”是公众选择“后备干部”的标准
“您认为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干部作后备干部?”调查结果显示,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群众公认的干部”(占总70.6%)、“年轻有潜质的干部”(占总55.4%)、“业务骨干”(占总49.3%);而选择“带头人”、“领导看好的干部”的分别占总数的24.7%和10.3%。
根据《干部任用条例》相关规定,“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一般应当从后备干部中选拔”。在我们的干部群体中,许多优秀的干部都是先被选拔为后备干部,通过组织多年的培养、考察,逐步走上重要的领导岗位的。
湖南省洞口县委常委、组织部长陈建平告诉人民论坛问卷调查组,近年来,洞口县公开选拔了80名正科级后备干部,平均年龄为36.38岁;选拔了200名副科级后备干部,平均年龄为30.02岁;后备干部群体中研究生学历占1% ,本科学历占51.20%。
年轻、高学历是近年来后备干部选拔的一个突出特点。后备干部选拔,特别要求在县处级后备干部中35周岁以下的干部要有一定数量,预计一批“80后”将逐步登场。近来,一些“80后”干部成为副局长、副院长的新闻引发热议。但正如人民论坛网网友所提醒的——“年轻化不是年龄小化,知识化不是学历高化”,让群众敢讲真话、能讲真话是选好干部的核心。
当问到“关于后备干部优势的描述,您最看重哪方面”这一问题时,71.8%的受调查者都选择了“廉洁奉公,品德高尚”、 64.5%的受调查者选择了“工作能力强,业务水平高”, 59.2%的受调查者选择的是“群众认同度高”;此外,还有50.3%的受调查者选择了“经验丰富,特别是有基层工作经历”,选择“敢闯敢干,有改革创新的热情”的占总数的43.7%,选择“理论水平高”的占总数的25.5%,还有3.2%的受调查者表示“说不清楚”。
如何选拔培养年轻干部?中央高层多次强调,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这些年来,我们清除出干部队伍的那些贪官、恶官、色官,恐怕一概不缺‘才’,却是一概的缺‘德’。从某种角度看,一个缺德的人,倘越有‘才’,对党和国造成的损失、对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会越大。”新浪网网友的留言,代表了公众的普遍心理诉求。
3 后备干部,“备”什么?
——75.5%的受调查者认为,“‘跑官卖官’、‘任人唯亲’等侵蚀后备干部选拔
针对“后备期间,干部最应该‘备’什么”这一问题,调查结果显示,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71.3%的受调查者选择了“密切联系群众,多为群众办实事”、 53.6%的受调查者选择的是“到艰苦地区、到基层多接受锻炼”、 45.8%的受调查者选择了“心态摆正,不能患得患失”。
由此可见,后备干部的培养,应该主要从密切联系群众入手。一些地方组织部门的领导表示,有计划地安排有发展潜力的优秀后备干部到基层去工作,或安排到复杂的环境和岗位上经受考验,能够在年轻干部中形成一种勇于到艰苦的地方经受锻炼、建功立业的好风气。
后备干部“备而不用”、“用而不备”,成为后备干部制度的一个突出问题。“备而不用”,就是对进入后备干部人才库的干部甚少使用甚至不用。 “用而不备”,就是一些干部没有经过较长时间“备”的磨炼和“孵化”就被提拔使用。
为什么会存在这种现象?本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5.5%的受调查者认为是“‘跑官卖官’、‘任人唯亲’等侵蚀干部选拔”,另有71.2%的受调查者选择了“‘一把手’说了算,使得制度形同虚设”。而选择“正常现象,选用干部就应该打破制度框框”和“公推公选、公推直选等对后备干部的冲击”这两项的分别占总数的43.6%和38.5%。
河南某地一位后备干部向人民论坛问卷调查组讲述了他的遭遇:5年前他光荣地成为一名后备干部,并接受了组织下派锻炼,当时他还没有结婚;但5年后的今年,孩子都会满地跑了,可他还在原地打转。
人民论坛问卷调查组发现,这并非个案。培养年轻干部的“主阵地”在基层一线,这是后备干部培养的一个基本要求。但有受访者表示,后备干部下基层接受组织培养后,很难被提拔,而要想获得提拔,没有一定的关系和门路,往往数年无人问津,这成为了部分基层后备干部的心病。
专家表示,一旦进入“后备”,自然会产生“后备”心理,似乎理所当然地要被提拔、被重用,一旦无法满足其“发展”的心理预期,便会懈怠工作、放松要求,甚至发生拉关系、找门路等违法违规行为。所以,后备干部更要做好心理准备,以平常心看待官场的升迁,提拔。
辽宁师范大学孙立樵教授认为,领导干部选拔机制的发展趋势,将由目前的“培养+任命”方式转变到“培养+竞选”方式,这对未来后备干部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4 如何将真正有能力的人选上来?
——68.3%的受调查者认为,“后备”不能内定,也要竞争,公开选拔
“您认为如何才能更好地将真正有能力的人选上来”这一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排在前两位的分别是:“‘后备’不能内定,也要竞争,公开选拔”(占总68.3%)、“要让群众说了算,实行民主推荐,群众监督”(占总66.7%);选择“不能‘只能上不能下’,后备干部应有相应的退出机制”、“不能在‘小圈子’内选人,应拓展到党政机关之外的单位和部门”的分别占总数的的53.9%和46.3%。
“‘选假书记’王亚丽也骗进了后备干部,这暴露出在有些地区后备干部选拔的过程中,科学化、规范化值得探讨。投票多不等于公认度高、年龄小不等于有后劲、考试好不等于能力强,依投票、考试、年龄来衡量,孰不知把一些‘老实官’拒之门外,无形中树起了一座‘围城’。”人民论坛网网友留言表示。
后备干部的退出机制如何建立?湖南省邵阳县委组织部进行了积极探索。组织部部长林彦博介绍,六类人——政绩平平者、工作末位者、口碑不佳者、工作失误者、能力平庸者、人岗不适者、行为失范者将一律取消后备干部资格。“去年以来,我县有3名科级后备干部被取消后备资格,有50名副科级干部被选入正科级后备干部库。”
从“选好接班人”到“第三梯队”,再到 “后备干部”,改革开放后确立的后备干部制度发挥了重要作用。近期,湖南株洲、辽宁鞍山、云南昆明等地先后开展公选后备干部的实践,引发各界对后备干部和公选干部孰优孰劣的讨论。在新时期,后备干部制度面临新的挑战。
“对于后备干部和公选干部的几种代表性观点,你更倾向于哪种?”采访调查结果显示,七成以上受访者认为“后备干部和公选干部相结合的制度形式,将在新时期发挥更大作用”(占总72.3%)。同时,五成以上的受访者表示,“公选将是今后干部选拔任用的主流方式”(占总53.5%)、“后备干部如果在透明度方面加以改进,作用甚至大于公选干部”(占总51.7%)。
原国家人事部常务副部长程连昌在接受问卷调查组采访时表示,要注意守好三个口:入口,楼梯口和出口。入口处“凡进必考”,楼梯口“凡升必争”,出口“到龄必出”。只有严格按照科学性和民主性来选人,才能选出让人民放心、群众满意的好干部。(执笔:人民论坛记者艾芸 常青)
网友见解>>
事实上,作为后备干部因备而后用确实有,但是,备而不用却十分多且普遍。备而不用,对已是后备干部者是个不好说出口的隐伤;对更多自律内敛的准后备干部是盆来自天际的大雨;对社会议论是个廉价的爆料;对组织部门的工作是个无言的评价。
——网友:与人为善
后备干部成了某些官员的“后备财库”。后备干部人数已经数倍于设岗人数,还在继续后备。而往往是新上来一个领导,就来一次新的后备,似乎成了规律,大有不把所有“兵”都备成“官”而不止的架势。真的需要那么多的后备干部吗?
——网友:三叶青
在没有成为后备干部前,一些干部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埋头苦干、扎实工作。但是,一旦成为后备干部,就会从思想上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认为已经成为后备干部了,表现好与坏,无所谓了,反正选上就“下不去”了。这一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后备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
——网友:闫华
选拔一批“80后”副处级后备干部,从干部梯次配备的角度来看,确实非常有必要。“80后”虽然年纪轻,工作经验有不足,但是他们当中不乏能力强、干劲足、有魄力的人才,在当今,在用人方面应克服论资排辈,不拘一格降人才。
——网友: 过客